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呼伦贝尔,只是一片草原吗?(一)
来源:正北方网      作者:
时间:2016年10月13日 10:59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白云簇簇,一望无际的碧草绿浪将你的思绪卷向天边。苍茫辽阔,炊烟袅袅浮上蓝天,夕阳西下的傍晚,毡房里传出来悠扬委婉的马头琴声。

  这是每个人心中想象的那个草原。

  也难怪提到呼伦贝尔大家都联想到大草原,市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但呼伦贝尔可不仅仅是个草原,它是一座被大自然拥抱着的绿色之城。

  “呼伦贝尔”这个读着有些拗口的名字,源于滋育这方土地的一双绝配——呼伦湖与贝尔湖。草原人浪漫地称他们为“夫妻湖”,传说中,草原英雄贝尔与心爱的美丽姑娘呼伦,为了解救水生火热中的族人,与草原上的妖魔奋勇搏杀,化身为湖,终淹没了众妖。百姓感念至深,故以其名命湖。

1 

  传说之外,碧波荡漾的呼伦湖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为观者流连忘归。再瞭望而去,果然,那贝尔湖盎然横穿中蒙两国之间,一泓河水从北面将它和呼伦湖紧密相连。

  如果你行走于城市之中,恐怕刚开始会有些失望。除了天清气朗、碧空如洗,似乎也与其他城市大同小异。当然,可以在现代化建筑间寻找到民族特色的蛛丝马迹,但如果要真正体会原汁原味的草原文化,只能驱车几百公里行驶到牧区。

  对呼伦贝尔的谜题还有,为什么当地人不说蒙语,而是操着浓郁的东北口音?

  #壹堆饭#们知道,蒙古族通用语言为蒙古语,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早在成吉思汗登上汗位后重返呼伦贝尔,从塔塔儿人手中夺取了呼伦贝尔,统一草原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的时候,北方草原上确实形成了一个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的民族——蒙古族,而蒙古族语言基本也是统一的。后来,由于蒙古各部分散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广大疆土之上,随着蒙古帝国的瓦解,散居的蒙古人来往日益减少,原本统一的蒙古语言从此开始分化,并逐渐形成不同地区的蒙古语方言。

2 

  但清朝建立后呼伦贝尔划归黑龙江,呼伦贝尔不再是纯粹的蒙古族聚居地。光绪三年,呼伦贝尔牧区设立私塾,由齐齐哈尔聘任教师,教授部落子弟十余人汉满文字,自此铺开了蒙古族学习汉文之路。由于长期与满汉民族杂居共处、学习交往,当地蒙古族较早接触了汉族文化。1734到1945年,呼伦贝尔划归黑龙江;后归属内蒙古不久,1969年又划归黑龙江,直至1979年重回内蒙古管辖,呼伦贝尔归属历经几番轮变,蒙古民族也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逐渐洗礼和同化,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心理素质逐步趋于一致。

  现在, 对于纯正的蒙古族牧民而言,在东蒙古、厄鲁特、喀尔喀、巴尔虎、布里亚特等蒙语方言中,呼伦贝尔除喀尔喀方言外,其他方言还都有分布。不过,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季节性禁牧政策,农牧地区的蒙古族已经向城市转移。虽然设有蒙汉双语学校,城市中很多的蒙古族学生基于实用性还是会选择从小专门接受汉授教育,有的会说而不会写,有的连说也不能。汉族出身的呼伦贝尔人自然更是不会蒙语了,他们中有些是“土生土长”,有些是祖籍外省祖辈 “闯关东”迁移而来,如今都自称是“来自内蒙古的东北人” 。

  正如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中说:“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实在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无论是蒙古族方言还是东北方言,都折射出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也彰显出社会承载的文化内涵。

  若是提到文化,蒙古族独特的饮食传统——蒙餐文化,可是在这座城市中深深刻上了印记。内蒙古地广辽阔,横跨东北、华北、西北,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也出现相对差异,论呼伦贝尔的特色菜肴,也是不胜其数。而要是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热情豪爽的当地人最先要邀你品尝的,可能不是东北菜锅包肉,而是名不虚传的正宗蒙古族美食。

  蒙餐以自然条件为依托,注重绿色天然,食材多取于当地。蒙古族喜欢的肉食、奶食都是在天然草原放牧饲养的牲畜所产。“风吹草低见牛羊”,用不着施化肥、打农药,难怪呼伦贝尔人经常自豪地开玩笑:我们这儿的羊吃的是“草”药,喝的是矿泉水。

  蒙餐还讲究原汁原味,典型代表——手扒肉,这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受欢迎的传统肉食。处理食材的方式确实比较原始,还…有些残忍:肥嫩的小羊就地宰杀,开胸腔,用手揪断动脉,剥皮后去内脏,去头蹄,然后将整个羊按关节卸成若干带骨肉,放入白水锅中煮。水中不加任何调味料,为确保羊肉鲜嫩,飞水后不久便可以捞出来,配合蒙古刀割、刮、挖、剔直接食用,这就是传说中的“开锅肉”。烹饪手法就是简单一煮?没错,正宗的手扒肉就是这么任性,其实火候还是很重要的。据明《夷俗记·食用》中云:“其肉类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饥且养人也。”

3 

 

  从营养学角度来讲,将肉煮至半熟,有利于最大程度保存羊从青草中吸收的营养。不过煮之前,因为没有料酒等辅料去腥去膻,吃不惯的朋友,建议不妨蘸一些腐乳和韭菜花调和。

  另一种跟羊肉有关的特色美食是烤羊腿。传说,这是当年成吉思汗长期食用的美食。关于烤羊腿的由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统一蒙古草原时,他与世仇塔塔尔部交战于呼伦贝尔。

  双方激战数日,未分胜负。焦灼之下,成吉思汗卧病在床,疼痛难忍,食不知味。成吉思汗的炊事员阿尔斯楞从小随父学习医道,知晓草原上的药用植物性能,他在草原上采集了十几味草药,用泉水浸泡洗净后,捣成碎末。然后取一只两岁羯羊的后腿,在羊后腿表面切出刀口,将草药塞进刀口煨上,用火烘烤,同时将采来“哈利亚尔花”(韭菜花)捣碎制成酱料。

  做好后成吉思汗一尝,顿时感觉胃口大开,将整只羊腿全部吃下。随后他开始发汗,舒展胸襟,走出营帐跃上马背,终于再次扬鞭驰骋。就这样,伴着这个故事口口相传,烤羊腿便成为了呼伦贝尔的一道名菜。

4 

  后来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发现,羊后腿确实是羊身最香的部位。经过改良,如今最正宗的烤羊腿是以呼伦贝尔羊的后腿为主料,配以十二味中草药秘方经过长时间腌制而成的。再加入胡萝卜丝、芹菜段、葱丝、姜片、胡椒、料酒、酱油、精盐、清汤等调味品,口感丰富,外焦内嫩,壹读君不禁口水流一地…

  要说在呼伦贝尔, 烤羊腿与奶茶更般配。这里讲究“先白后红”,顺序不能搞错,即一碗奶茶下肚再吃肉。美味搭配得当,方能相得益彰,不过要是没吃肉也无妨。在蒙餐文化中,饮食一体,饮品本就可以作为食品。 早上起来,单喝一碗奶茶也能管饱。

  这里的奶茶可不是女孩子们吸吮的街景甜饮哦,它是…咸的!而且配料也更丰富。用砖茶熬出的热腾腾的奶茶,拥壶而坐共进早餐,是呼伦贝尔家家户户的温馨日常。

  对,茶是砖茶,壶是铝壶。如果觉得砖茶不健康,换成普洱也可。不过,与藏族酥油茶不同,蒙古奶茶用的必须是黄油。在热锅中炒香奶皮子(鲜奶凝结成的腊乳)和肉干炒米(糜子米,蒙古族主要的粮食)后,配上黄油、砖茶、鲜奶与盐,混合熬煮,浑然一体。熬制完成,浓醇的奶茶从壶嘴尖倾入木碗,清香扑鼻而来,舌头一舐,更是无法言说的美妙滋味。

  与奶茶一样,呼伦贝尔人对马奶酒也情有独钟。马奶酒又被称为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起源于春秋,极盛于元,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所钟爱,据说忽必烈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而诗人的笔下,马奶酒更是极品,元代许有壬《马酒》诗曰“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

5 

  蒙古族的女主人喜欢用传统方法酿酒:将经过杀菌的马奶放入木桶,加入一些已经做好的马奶酒作为酒曲,随后用一根 特制“丁”字型木棒每隔一小时搅动一次,如此反复变换六次左右。马奶在温暖的条件下发酵,成熟后就可以饮用了。发酵时间长短影响着马奶酒的色香味。一昼夜的味美,两昼夜的纯正适中,三昼夜的酸味强烈,成为烈性马奶酒,其酒精度数达到五度以上,喝多了便有酒醉之感。

  据说马奶酒能治病?严格意义上讲,马奶酒作为乳糖发酵酿制而成的酒饮品,并不能单独作为药物使用。但它性轻而温,又营养丰富,除蛋白质、脂肪以外,还含多种无机盐、维生素,因此具有增强胃火、调理体质、活血化瘀等多种功能。所以无论是祝福健康,还是激情欢庆,醇浓的马奶酒都是慷慨相敬的不二之选。

  举起斟满马奶美酒的金杯,一醉不悔,唱不尽歌中巍巍的兴安岭,滚滚的呼伦水,敖鲁古雅踏雪寻鹿,还有太多的美妙绽放在呼伦贝尔这座绿色之城,它敞开广阔的胸怀,等着每一位热爱自然的人。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