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源远流长的“蒙古说书”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作者:
时间:2015年09月22日 13:20

  “蒙古说书”产生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由于战乱不断,散居在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等地和海拉尔河、洮儿河、西辽河、西拉木伦河两岸的蒙古族艺人只好手持马头琴,八方游走说唱。乌力格尔,汉语意思为“说书”,因采用蒙古语说唱,故又被称作“蒙古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

  “蒙古说书”的演唱形式很简单,曲调变换也很灵活。说唱者的伴奏乐器主要是马头琴或者是四弦琴。每当开始演唱时,既不必做什么准备和完整的动作,也不受任何场合的限制,演唱者要唱什么曲调,可以根据听众的情绪自由变换。有时弹一阵前奏曲以后,再选调唱下去。比如,为了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曲调就变得哀怜凄凉、如哭似泣,使相同命运之人泪水洗面、濡湿衣襟。如表达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反抗,琴声就突然变得壮烈悲愤;如表达对民族英雄的敬佩之情,曲调顿时急转,好像有人在慷慨陈词,抒发满腔情怀。至于表现男女之恋,琴音就会像潺潺流水,叮咚作响,感人肺腑。如果表现对将来的追求和希望,琴音则犹如高山飞泉,催人奋进。有不少优秀曲段,如《西鲁》《嘎达梅林》《达那八拉》《敖包相会》等,一直到解放初期还作为保留节目,在兴安盟农村牧区广泛地流传着。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说书”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生活境遇得到了改善,各地经常举办民间艺人培训班,在蒙古族较集中的苏木乡镇也建立了说书馆,一些旗还成立了民族曲艺团,使“蒙古说书”艺术得到了不断发展。2009年,“蒙古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