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原创】喇嘛洞
来源:凯风呼和浩特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6年01月14日 10:56

  喇嘛洞通着后山呢;喇嘛洞的松树几百年了,用铁链子拴着了,怕跑了:喇嘛洞的山上有画呢:喇嘛洞住过八路军:喇嘛洞的喇嘛会看病……。这是我小时候,姥姥、姥爷,甚至父母经常给我讲的传说和故事。因为我的老家就在大青山中喇嘛洞的脚下,这是一个在土默川上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美丽富饶,有“三辣之乡”、“李子之乡”美称和明间艺术“脑阁之乡”的古镇—毕克齐。至少在高中以前,我每年的寒暑假和节假日大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也随着大人们上过几次喇嘛洞。毕克齐的建立更与喇嘛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  

  毕克齐,亦称毕齐克齐,蒙古名称,俗称也叫毕邪气、笔写契,意为书手(或书记员),当地人都说是写经者,因为十六世纪中叶形成村落时,最初的居民就是给喇嘛洞抄写经书的人,故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慢慢趋于繁华,当在乾隆年间及其以后。《朔平府志》记载:“笔写契,在归化城西七十里,北通碛口,大青山材木在此发卖,居民商贾有百余家。”可见雍正年间,毕克齐是靠伐卖大青山木材步入繁华的。再后,设巡检,成为集镇。土默特左旗至今都还有一说,“先有的毕克齐,后有的察素齐。”尤为毕克齐人,对旗府设在察素齐至今“耿耿于怀”。  

  喇嘛洞是广化寺的俗称,距毕克齐六七公里,在大青山中断的山中。这里群山环抱,松柏成林,小溪潺潺,站在洞口远眺土默川平原一览无余,是修行的理想场所。是博格多察罕喇嘛云游至此山洞,苦行闭关坐禅之地。世称洞天福地,人间仙境。  

  喇嘛教,准确讲,应称藏传佛教。13世纪后期,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西藏佛教开始传人内蒙,因从西藏传人,故称藏传佛教。当时只在宫廷贵族间传奉,没有群众基础,也就随着元朝的衰亡而消失。16世纪后期,在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藏传佛教在土默川以及蒙古地区广泛传开。藏传佛教在蒙古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的观念内容渗透到整个蒙古民族的思维、审美、道德、行为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心里结构。  

  广化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经第一代呼图克图扎木苏的弟子道宝佃齐赤列扎木苏选择修庙以后才有广化寺的基础。清顺治时扩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赐名“广化寺”。广化寺由前后两组寺院组成,后寺院建在山腰,凿石为洞,故取名“喇嘛洞”。洞下共有石级124级,石级两侧的山石上雕刻着精细的佛像百余尊。寺院有大殿25间,大殿前悬挂着清廷赐名的“广化寺”的匾额,上刻有蒙、汉、满、藏四种文字。  

    二  

  上世纪七十年代舅舅们还时不时的上山砍柴,有时经不住我和表弟的死缠就会带上我们。我呢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想看看喇嘛洞究竟是个什么样,舅舅们就只好带着我们多走些冤枉路,可谓披星戴月的。好在那年月的孩子也不太精贵,跟着大人们干活仿佛也是天经地义的。  

  进喇嘛洞的路是条砂石路,但也能走汽车了,也常有市里面的汽车拉着人们来游玩,当然是那大卡车了,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我也搭过这顺风车。有一次我就读的内蒙古铸锻厂职工子弟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全体师生厂里还派车拉着“到此一游”,我还给当过导游呢。此外,还有山里面大青山林场的汽车,小村子的牛车、毛驴车,他们看到带小孩的砍柴人也会主动捎上一段路的,反而觉得不太辛苦。  

  因为要带着我们,天一放亮大舅、二舅就领着我们上山,这之前还要美美的、饱饱的吃上一顿姥姥做的“混混饭”。混混饭就是把小米、山药(马铃薯)熬到半熟再撒上莜面彻底熬熟,稀稠适度,吃起来清淡、香甜。在农村因为人们要早早的到田里干活,又远离家庭,喝水不方便,容易上火,吃了这混混饭半天不觉得干渴,又有莜面、山药大半天也不会觉得饿。舅舅们常常还要再伴上炒面(莜面加温炒熟),为了更加顶饥,这也是那年代土默川最为流行的早饭了。这一顿饭要顶到半后晌(下午),再拿出带着的窝头、烙饼就着山泉水就下肚了。  

  砍柴真是个苦差事,要在那丛林、山沟寻那灌木。砍上那满满的一背架,像个小山包,背着腰都会被压成六七十度。要想歇歇脚还要找个能恰好放这“山包”的地方,人还不能离开,要靠着。这时我就和表弟给他们卷上一颗烟点燃递在他们嘴里,估摸我学会抽烟也是从这开始的。  

    三  

  那时的喇嘛洞,洞里空荡荡的,庙宇也很残破,有那么几个喇嘛,但都不穿僧袍,还有几户人家。山上流下的不是溪流,简直就是小河,寺院的周围长满参天大树。我问大舅,怎么没看见铁链子拴着?大舅说他小时候真见过有那么几颗是拴着的,上面还挂着红布条,还敬着香。他小时候那是解放前了。我又问他小时候来干什么?他说是跟着大人们来拜佛和看病,看来喇嘛洞的喇嘛也真是悬壶济世的。  

  走上那124级台阶,回头远眺,真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进那洞,也不深,容积挺大,住几十号人没问题,通到后山那就是个传说,住过八路军这道是真的,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吗。老革命、老战士,土默川、大青山的传奇英雄,被呼和浩特市人尊称为“老李森”的原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李森逝世后就安葬在这里,这是他生前的遗愿,这里是他出生入死,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的家乡。就在喇嘛洞附近的小山村,我还曾见过残垣断壁,烧毁的房屋,用白灰写的抗日标语,大舅说那房子就是日本鬼子进山扫荡时给烧毁的,没有人不知道的。从那时起,我就对小鬼子充满仇恨的,也不知道这些“罪证”还在不在了。  

  洞顶附近的山上有“画”,这也是真的,不过那是字,学术上称“摩崖岩刻”。有蒙古文、藏文、梵文,是大青山古代的摩崖岩刻,对研究明朝时期草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有着重大的意义。那岩刻群还有世纪尊姿态优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喇嘛洞一世活佛博格达察汗早期就是在这里修行布道的。这些除了学术界,很少有人关注,游客们更不会看这些。我也是大舅偶尔的时候看到过,他也是个读书人,才“千辛万苦”的领着我看的。  

  如今,喇嘛洞已成为呼和浩特市的一大重要景观,旅游胜地,路也是双车道柏油路,寺院也重新修缮了,大殿内的佛像也重新安放了,工艺精巧,造型逼真生动。旅游季节游客是络绎不绝。我倒是想说说,最好你们是能走着上来,最好能看一看那摩崖岩刻,听一听那古老的传说和现代的故事,祭拜一下革命先烈。旅游不光顾是玩,它是一种文化。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