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原创】看大戏
来源:凯风呼和浩特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6年01月19日 12:21

  “扯锯,拉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板闺女叫女婿,外孙闺女也要去,一笤帚疙瘩打回去。”  

  这是小时候姥姥同我做游戏唱的儿歌,说的是土默川农村看戏的情景。我曾好奇的问:为什么要把外孙闺女打回去呢?姥姥颇为严肃的说:女孩子不能到戏园子,遇上坏小子怎么办?现在想想,旧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女孩子那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别说看戏了,就是情窦初开的大姑娘正月十五观个花灯也得偷偷摸摸的,二人台《打连成》再现的就是这情景。  

  土默川的农村管晋剧叫大戏,二人台、秧歌剧等叫小戏,小时候我都没看过,但听过姥爷在屋里小声地哼唱《走西口》。那年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男女情爱是封建思想,登不上革命的舞台。但村里依然唱大戏,是那样板戏,内蒙古京剧团下乡宣传演出。可对于听惯了晋剧、二人台的农民那就是索然无味,一个个无精打采的,可看样板戏是政治任务,也只好强打精神,毕竟也多少有点娱乐了。而懵懵懂懂的我却看的津津有味,至今都能唱出大段的《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也算是早期的戏曲启蒙教育吧。  

  真正的看上大戏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已是个初中生了。这时的通讯很不方便,哪个村要是唱大戏,就靠口口相传,届时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赶来。那年的农历二月二刚过,市里的晋剧团,民间歌剧团要到老家毕克齐镇演出,听说还有人们喜欢的晋剧名家康翠玲,二舅愣是坐在着火车赶到市里通知父母回去看戏,当然了,我和姐姐也要一同跟回去,想感受一下什么叫大戏,姐姐肯定也没被打回去。  

  就说姥姥吧,看戏的时候竟把那逢年过节才穿的钢蓝色大对襟袄拿出来穿上了,盘着头的发髻还套上一个网,绑着新裹脚布,拄着拐杖,挪着三寸金莲,精神抖擞的走进了戏园子。我问姥姥,看个戏还这么捯饬?姥姥说,过去的人们看戏都这样,她的姥姥还要抹点杏仁头油呢。  

  戏园子虽然人山人海,可也井然有序,老人们都被安排在最前面,用铁丝隔离成不同的区域,女人小孩子们在一侧,青壮年、二老汉们在另一侧,最后面是那踩着砖头、板凳或蹲在墙头上的年轻后生,半大小子。有敢逾越着那维持秩序的就会用柳条抽你。  

  看戏的时候也是人们欢聚、交流和增进感情的最好时刻,住的远一些的亲朋就干脆住下了,主家要热情款待的。就是在看戏的路上和间隙,好久不见的乡里更要相互间问候,他二姑舅、大舅妈的招呼声,去年的收成怎么样?今年准备种些什么?儿子娶了吗?姑娘聘了吗?的交谈声不绝于耳。遇到我家的亲友也是主动跟我打招呼,并拍着我说,富富(父亲的小名)的小子长的这么大了!如今想起来都感到亲切。  

  戏园子的外面也有卖瓜子、麻子、水果糖、小玩具和日常用品的,吸引着女人和孩子们。  

  那一年唱的是晋剧《打金枝》、《金水桥》和几个二人台小戏,演出了两三天,剧情和内容我是多年后才明白的,可当时听着唱腔和伴奏也挺优美悦耳的。看着人们那如痴如醉的样子,我还是觉得挺好笑,最后竟跟表弟提前退场了。  

  如今,也许是“走西口”后代的基因吧,我竟非常喜欢看戏了,看那现场感十足,原汁原味的大戏了,空闲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到郊区赶场子。戏除了传统的,更有反映现代生活的。人们依然问候着,挣了多少钱?还开个烂桑塔纳,该换个奥迪了?谁们家拆迁闹了几套房,几百万……。戏场外更是个大市场,尤其是那押宝赌博的似乎总是伴随着戏班子,场面有时甚至要压过戏班子了,也不知道旧社会是不是也是这样?若是,那外孙闺女就真应该打回去了,外孙小子也不能去。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