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传承蒙古族印记文化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作者:
时间:2016年06月01日 11:15

  常会想起年幼时在鄂尔多斯高原,年长的牧民给马驹打马印的情形。他们先把一匹小公马套住,双手揪住马耳朵,将马绊倒在地,然后用烧红的铁印子在马左后腿上烙上印迹。这是我对蒙古族印记文化的最初印象。

  2012年冬,我们走进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印记文化展览馆,这里陈列的上千种牲畜印记图案让人目不暇接。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牲畜印记图案分别是1940年前锡林郭勒盟普遍使用的牲畜烙印,1958年前苏尼特左旗白日乌拉苏木牧民用过的烙印图案,1958年至1984年苏尼特左旗范围内牲畜用过的烙印图案。还有一些是岩画上的烙印图案。这些烙印图案有圆、方、三角、梯形,有日、月、星、火、山、树、花、鞍、弓、箭、锁、锤、吉祥结等。图案朴实生动,亦字亦画,有象形文字的特征。牲畜印记图案中蕴藏了丰富的民俗信息,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是一本浓缩的蒙古族经济生活史。近年来,我区为了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蒙古族印记文化,出版了《苏尼特印记文化》。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苏尼特左旗为“印记文化保护基地”。自治区文化厅命名苏尼特左旗为“五畜印记文化之乡”。2008年5月,苏尼特左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蒙古族塔穆嘎(印记)文化之乡”。2009年,五畜印记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尼特左旗白日乌拉苏木65岁的牧民苏勒德从小就和父亲一起给牲畜打印记。他希望古老的五畜印记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据了解,在古代,蒙古人在游牧过程中,为了便于区别自己宗族、氏族、部落以及个人家庭的牲畜,用烧红的印子在牛、马、骆驼等身上烙上印记。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打印记习俗。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苏勒德和其他牧民一起,会给牲畜打印记,有了这种印记,牲畜就不会混杂难分,若遇风雪灾害等,也可凭印记找回走散的牲畜。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年轻的牧民不会给牲畜打印记。苏勒德说,“我们十分珍惜铁印子,在印把儿系上哈达,放在蒙古包哈纳顶上。”

  印记,蒙古语称“塔穆嘎”,在蒙古草原,给马打印记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氏族社会,突厥先民已开始使用印记。蒙古人使用印记的时间大约始于12世纪。成吉思汗在战争中为辨别各部马群在马身上打印记。到13世纪旭烈兀汗执政西亚时期,用印记来计算税收。

  为弘扬、传承蒙古族印记文化,近年来,我区各地在清明节或端午节前后,都举行蒙古族传统节日——~打马印节。节日这天,牧民们在指定的草场燃起篝火,挑选出一名德高望重、骑技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的牧人执印。参加套马的骑手一字排列,牧民们向他们敬献哈达,表示祝福。这时铁印横在火中烤红,执印的老者高呼打马印开始,众骑手个个横杆立马,把马群团团围住,顿时人呼马嘶,蹄声雷动,场面异常壮观,使观赏者大饱眼福。给马打印记工作量大,需要有许多人的帮助和分工操作。由于参与人数众多,场面活泼喜庆,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喜庆节日。这种古老的节日和习俗,在内蒙古草原一直流传至今。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