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内蒙古的马文化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作者:任阿龙
时间:2016年06月21日 11:16

 

  □任阿龙

  随着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我国马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各地拍马、马术、休闲娱乐骑乘等活动风生水起。内蒙古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在马产业发展浪潮中独占鳌头。

  2010年,中国马业协会将“中国马都”荣誉称号授予以锡林浩特市为中心的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盟成为中国唯一“马都”。从此,“中国马都”成为锡林郭勒盟旅游最牛名片,锡林郭勒盟各地旅游景区挖掘马文化内涵、开展马种改良和马产品开发、建设马文化景区、开发专项马文化旅游产品积极性空前高涨。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建成马都核心区;太仆寺旗建成皇家御马苑旅游景区;东乌珠穆沁旗建成了以马匹繁育、传统赛马和马文化展示为主的乃林高勒牧马部落和马文化新村;苏尼特左旗建成了以马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蒙古族民俗馆;镶黄旗建成了全国首家蒙古马文化博物馆,正在筹建世界万马园;二连浩特市建有专门为全国、全区民运会繁育良种蒙古马的训练基地。

  其中,太仆寺旗皇家御马苑旅游景区建成了以展出马文化和太仆寺文化为主的太仆寺御马苑博物馆免费向游客开放,建成马厩280余间,标准速度赛马场一块,马术绕桶赛场一块,各品种马匹300余匹。游客可以感受到皇家养马、驯马、育马、赛马、打马鬃、烙马印等文化,参观马术表演、绕桶赛,还可以亲身体验骑马、射箭、那达慕、篝火、祭敖包等蒙古族特色项目。

  锡林郭勒盟旅游局副局长格日勒图说,锡林郭勒盟95%以上的景区都设有赏马、骑马、马术等旅游项目。锡林郭勒盟已形成了“中国马都”的浓厚气氛,完成了马匹从运输、农耕、军事向体育旅游转化的过程。

  在呼伦贝尔草原,马产业和马文化历史悠久,历史资料显示,自1732年索伦部定居于呼伦贝尔草原开始,马产业就始终伴随着草原儿女的生产生活。如今,在呼伦贝尔草原,马产业与旅游业已经完美融合。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依托丰富的草场资源优势,充分挖掘马文化旅游产业,全力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笔者在鄂温克旗走访时发现,当地牧民开始对马匹饲养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马制品销售、马术训练、马业协会等新兴马产业发展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骑马乘驼、马拉爬犁、马术表演等旅游项目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马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牧民养马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据了解,2010年鄂温克旗马匹数突破3万匹,2014年已升至38532匹。

  鄂温克旗旅游局局长赵艳文告诉笔者,为了拉动鄂温克旗经济,提高牧民收入,旅游部门开始了马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探索,比如以传统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搭建展示马文化的舞台。依托鄂温克瑟宾节、冬季冰雪那达慕、马文化节等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开展相关马产业体育竞技活动,充分带动了牧民的积极性,培育优良品种,促进了草原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和家庭牧户游也开始探索马产业相关旅游项目。鄂温克旗敖包相会景区经理高亭兴告诉笔者,最初,我们的旅游项目仅仅围绕着吃、住、行、游4项,如今,依托鄂温克蓬勃发展的马产业,我们已经将观看赛马、套马、马术表演,乘坐马拉爬犁、米日干车等活动作为重点旅游娱乐项目,同时将下马酒、祝酒歌以及下马酒的介绍等作为景区必备项目进行长期推广,让游客感觉到轻松愉悦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传承了民族文化。在丰富了马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内涵的同时,增加了旅游服务项目种类。

  布里亚特蒙古族家庭牧户游业主斯仁达瓦介绍说,马作为我们草原儿女的朋友,在过去为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今已经成为我们发展家庭牧户游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不仅兴旺了自家的旅游点,还带动了周边许多牧民家庭的养马育马热情,感染大家都来从事旅游活动,转变仅仅靠天吃饭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让大家都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

  据了解,目前鄂温克旗绝大部分A级景区、规模景区和家庭牧户游经营户均开发了马产业旅游项目,接待游客数量占旅游总人数的13%以上。

  来内蒙古拍马、骑马、感受草原马文化是游客不二的选择。内蒙古正在以新型旅游业态产品为载体,充分发挥摄影游、自驾游、房车游等新型旅游业态的作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建立马文化、马运动、马旅游平台,激发群众对马文化旅游的兴趣,营造全区范围马文化旅游氛围。

  “马王之乡”不止赛马

  □唐永学 杨苏文

  6月11日,在北方草原步入最美的季节时,内蒙古莱德马业集团倾力打造国内最高端大型年度速度马常规赛,在“马王之乡”科右中旗莱德新赛马场华丽开幕,来自国内著名俱乐部的赛驹陆续抵达莱德新赛马场,蓄势待发。整个赛季历时3个月、每个周六举行赛事共计12个赛马日,每个赛马日安排6场总共72场不同级别的速度马分班比赛和国际邀请赛,投入总奖金420万元。

  科右中旗位于水草丰美的科尔沁草原腹地,隶属于兴安盟。莱德马业入驻该旗后,累计投资2.5亿元,借助“马王之乡”独特的地域资源、民族文化优势,连续承办了6届全国中国马速度大赛,从草原马文化盛宴到打出马文化品牌,再到赛马搭台经贸唱戏,赛马对旅游发展的全面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如今,该旗的赛马节和那达慕已成为一项区域性的赛事,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以马为媒,认识了解并走进远近闻名的“赛马之乡”。

  每年在举办速度马赛事的同时,都有乌兰牧骑表演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歌舞与比赛穿插进行,交相辉映,充分展示科尔沁文化与马文化的和谐之美。同时,借助全国知名赛事平台把科右中旗独具特色的草原民族文化和独具地域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观推介出去,提高科尔沁文化旅游产业知名度影响力。可以说,中国马速度赛事成了科右中旗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的一张最靓丽的旅游名片。

  比赛场地莱德新赛马场外就是美丽的翰嘎利湖。翰嘎利湖生态旅游景区位于科右中旗所在地巴彦呼舒镇北 7.3公里处,水域面积2.4万亩,库容9250万立方米,是一处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蒙古风情相结合,集发电、灌溉、养殖、旅游、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区。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风格独特的北国草原风情,也可以体验南国海滨沙滩的阳光浴场。山上树木茂盛,还能看到世上稀有的蒙古黄榆、五角枫等树木,游客可以漫步湖边也可以乘船游览湖光山色,湖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翰嘎利湖东岸就是图什业图蒙古大营旅游区。在这里,可以品尝全鱼宴、科尔沁传统美食,欣赏科尔沁民间歌舞。湖区周围遍布具有浓郁特色的蒙古包、渔村、水上餐厅。科尔沁沙地优质流沙在湖区四周形成了松软的金沙滩,游客可以来这里享受天然沙滩阳光浴场。泄水渠南侧千亩水田规划有序,大坝的硬化工程、光亮工程、坝坡美化工程把这里装点得格外靓丽。在莱德速度马常规赛期间,马友们可相约出行,游大坝、敖包,看旷野、日落,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依托深厚的马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群众基础,科右中旗把草原特色文化、体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把马产业的发展与现代农牧业、旅游业以及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找到了文化旅游发展的最佳切入点、着力点、增长点,做响了赛事,做长了产业链。民族服饰、剪纸、奶制品、蒙古雕塑、蒙古书法绘画等体现传统文化底蕴特色,独具时代特征时尚气息的民族手工艺品逐步走俏市场,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购买,逐步形成民间工艺品制作产业链条。以国道111线路为纽带,整合五角枫自然保护区、翰嘎利湖、图什业图王府、巴音珠日赫山等景区,把骑乘马作为特色品牌项目,打造出了多景一体化的地方旅游品牌。

  心尖尖上的马哟

  千古马颂

  □唐永学

  民族艺术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是文明理想的闪烁。云南有《云南印象》,广西桂林有《刘三姐印象》,四川九寨沟有《藏谜》印象。今天,一个《千古马颂》的草原创造,圆了草原一个梦,纵情“中国马都”锡林浩特造型独特的阿金奈马文化演艺厅,回溯久远的时空,感悟着天与地的草原,倾听着人与马的传奇。

  《千古马颂》分为《序:天降神驹》、《人马情缘》、《马背家园》、《马背传奇》、《尾声:自由天驹》5个完整的篇章,呈现了蒙古人在马背上出生、成长、相恋的情节;体现了男儿驰骋疆场、战马与勇士生死相随,战后回到家乡,回归平静生活,放生马儿的故事。《千古马颂》综合运用马术、蒙古族歌、舞、乐、杂技等艺术元素,融合高科技声、光、电及全息影像技术,以全新艺术形式展现草原天地的辽阔壮美,蒙古文化的博大雄浑,草原儿女懂马、爱马、护马、敬马的深厚情怀,令人反思我们该如何对待草原、回归自然、保护生灵。

  “《千古马颂》填补了自治区马文化全景式演出的空白,凝聚了马背民族几代人的夙愿,堪称国内首创;是一部将文化与旅游深度交融,充分彰显内蒙古民族文化优势,展现草原人民自强不息时代精神的驻场演出。” 项目创意策划相关负责人说。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将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自治区提出了打造六大风景线,其中包括打造文化繁荣风景线。作为马文化代表的《千古马颂》将以中国马都(核心区)锡林浩特为基点,利用3至5年时间逐步辐射呼和浩特、鄂尔多斯、赤峰、满洲里等我区西中东部旅游发展较快地区,并在条件成熟后,打破旅游受季节制约的壁垒,逐步向海南、深圳等国内旅游热点城市延伸,最终以马文化产业为链条,建成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综合体。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