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归化城的毛织业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作者:
时间:2016年07月27日 11:11

 

    

  作为塞外城市,皮毛生意是归化城的一大亮点。而其中除了皮革之外,毛织行业最为兴盛,羊毛、驼毛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羊毛、驼毛衍生出的日用品数不胜数,这也就促进了归化城里毛织行业的繁荣。

  洗毛、扛麻包的“灰脖子”

  由于归化城毛织业的兴盛,大量的原料毛需要人工清洗和梳理。由于低价收购回来的羊毛、驼毛都会有油脂,甚至被卖家掺和沙土,所以必须要先进行清洗和梳理,这些羊毛、驼毛才能出售给编织手工业者。制作毛织产品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清洗,而清洗是一件工作量巨大、不讲究技术、成本低廉的劳动,只要是有耐心有苦力就都能从事,所以常常是穷人的专利,而这个职业也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叫做“灰脖子”。

  “灰脖子”是专门清洗羊毛、驼毛的,有时候还会兼职扛麻包等工作,算是归化城里最低等的职业,因为只要有力气就能干,收入微薄。那时候的“灰脖子”常常出现在扎达盖河两岸,他们借助河水方便冲洗这些刚刚收购来的原始毛料。

  一位年轻时拉骆驼的商人夏卓回忆道:“到了夏天,骆驼就开始脱毛,一大片一大片的脱落,一般我们都会赶在骆驼大量脱毛之前,帮骆驼剪毛。如果家中的骆驼不多,剪下的驼毛自己就捻成线,做了袜子或手套之类的小手工制品。如果是大驼户,每次剪下的驼毛太多就会把驼毛卖给专门收毛的商人。我想羊毛也应该是如此,因为动物身上刚刚剪下的毛总是一坨一坨的黏在一起,很难看出长短和品质,所以收购原料毛的商人往往论斤收购,不论好坏,当然价格也是很低的。他们收购好这些原毛料后,就会雇佣‘灰脖子’帮他们清洗和梳理。清洗梳理好的原料毛依然还是按照很低的价钱论斤回收。原料毛并不拽秤,而洗去的泥土和沙子才是最占分量的,于是‘灰脖子’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却赚不到多少钱。我记得有些‘灰脖子’为了赚钱长时间将手泡在河水里,时间长了双手都会溃烂,很是辛苦,他们要把原料毛上的脏东西洗干净,再把这些羊毛、驼毛理顺,按照差不多的粗细搓成一条一条的放在一边晾干燥。清洁梳理过的原料毛就会被送到下一个流程进行加工。”

  纺毛线的“纺线工”

  虽然“灰脖子”已经把最杂乱无章、最辛苦的工作做完了,但这些羊毛和驼毛也只能说露出了本色而已,还不能用来编织和加工商品,因为它们现阶段依然还是“毛”,并不是“毛线”。接下来就需要用到纺车,把这些梳理过的原始毛纺成毛线再进行加工和出售。

  在归化城的北茶坊一代,有一大片的纺线工在这里干活,尤其是东、西沙梁这一带,因为这里的住户比较少,场地空旷,又紧挨着扎达盖河。人们就随地而坐,拿着纺车开始纺线。据一位88岁高龄,曾经居住在东沙梁的老人傅春林回忆:“原来东沙梁这里有一片坟地,气氛阴森,所以虽然场地很宽阔,但住户却很少。不远处有一个关帝庙,关帝庙的门前有一条路,两边都是纺车,每天都能听到吱吱呀呀的纺线声,操作纺车的人大多都是中年妇女,旁边放一个口袋,口袋里装着羊毛,而不是棉花,纺出来的线也比较粗。每天从早到晚总能看到她们纺线。过去没有类似的工厂,大家也都是各自做各自的,聚集在一起劳作能够方便招揽生意。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就搬到关帝庙里面去了,那时候的关帝庙比较破败,虽然没有了祭拜的人,但还是可以遮风挡雨,所以可以看到她们在关帝庙里纺线。”

  染坊和地毯作坊

  这些纺好的羊毛线就会分别进入到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坊,变成日常生活的羊毛制品,而当时在归化城里,最为兴盛的就是地毯行业了。

  据《归绥市的手工业》介绍:归绥的织毯业发展起来是在清宣统年间,萨县教堂的生徒织出的毯子色质好,工艺细,比新疆织法更受欢迎,归绥、包头等地也开始仿造,使归绥地区的织毯技术有所提高。而当时从事织毯业的多是小本经营的小作坊。在民国初年,这些作坊能织出万字图案和古钱图案。从民国建立到1926年,这一期间绥远的织毯业在不断向前发展,产品不仅供应内蒙古,还销往京津和外蒙。可见地毯行业在归绥市的兴盛。绥远地区的织毯业有两种做法,一是在地面上固定经线两端,中间用木杼工具,手工拉此木杼进行纺织,其产品有粗毯子、毛口袋;另一种是用架子、刀、剪叉等进行砍制,工人经常在半空中操作,产品有细毯子。

  据内蒙古文史馆的馆长李鲁一介绍:地毯行业里有两位有名的地毯师傅,一个姓姜,一个姓邢,他们原本是甘肃、宁夏一带的走草商人,但因学会了新疆、波斯的地毯编织术,所以来到归化城开起了地毯编织店,原本的归化城内是没有人会编织地毯的,人们所见到的地毯也都是商人们从新疆驮运回来贩卖的,但因质地粗糙很少有人购买,而有了编织手艺的两位师傅利用内蒙古当地的羊毛编织,不仅样貌艳丽,就连手感也有极大改善,很受市民欢迎,于是很多看准商机的商家出资合股,帮这两位师傅在西顺城街建起了有字号、招牌的正宗地毯编织店,并且工人越来越多,手艺也越传越广,更多的作坊逐渐开工,有的连做带卖,有的只管加工,后来逐渐传到了包头一带,深受蒙古族贵族和僧侣的喜爱,一时间,地毯编织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当然,伴随着编织业的兴盛,人们对款式花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羊毛质地的毯子要结实耐用,更要讲究色泽的艳丽和花纹的别致,于是随之发展的染业也在西顺城街欣欣向荣。各种颜色的染缸在染坊的大院中五彩缤纷,带给棉布、羊毛等各种纺织原料无限美丽的资本,大家也齐心协力地研制各种新品种、新色彩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其他的毛织业

  毛织业除了地毯行业外,还有毛口袋业、毛单业、毛布业及毛衣毛袜业。毛口袋在归绥城中比较流行,因为常年在外经商的人们常常会使用毛口袋来装生活用品,结实耐用,还防潮湿,其中也是粮店和农牧民的必需品。

  说到驼商常用的毛口袋,夏卓说:“毛口袋可以装很多东西,平时换洗的衣服、粮食、草料,甚至是炊具、工具等等,都用毛口袋装。毛口袋使用的时间久了,就会板结,没有原来蓬松和柔软,有的毛口袋还会因为长久的使用磨损变薄,为了节省开支,这样的毛口袋用完之后不舍得丢掉,而是几个凑到一起,用麻线缝合再擀一擀就变成了毛毡,用来当坐垫、靠背等等物品,不至于浪费。其中有手工业的小作坊会制作毛袜子,结实耐穿,很受我们这样的驼商欢迎。不过依然是为了节省,无论男女,我们都会自己编织毛袜子,利用骆驼身上的毛,边走边搓成线,再用钩针钩成毛袜子和手套。自己的是足够穿了,有些手巧的,大小款式被人们接受,自己编织的毛袜子也能出售一部分,但怎样也赶不上作坊里面制作的精致。”

  归绥地区寒冷,又因为有得天独厚的羊毛和驼毛等,冬季御寒也就全靠这些毛织品了。其中最常见、最适宜的还属毛毡子。蒙古族有搭建蒙古包的传统,而蒙古包上就铺着毛毡子,用来防寒保暖最合适不过,而这些毛毡子则大多出自归化城里的毛手工作坊,因毛毡子衍生出的毛毡帽子、毛毡鞋垫等等也成为热销品。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