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原创】青城故事 | 扫麻黄
来源:凯风网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6年10月28日 10:22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基本上都是住着土木或砖木结构的平房,生着灶火,火炉,睡着大炕,全家人挤在十几二十来平米的一间房里。我家住在大庆路内蒙古铸锻厂职工宿舍,是个有几百户人家的平房区,旁边还有内蒙古动力机厂、探矿机械厂的宿舍,也有几百户人家。生灶火,点炉子,首先要用引火柴,也可说就是柴禾。城里不比农村,有麦茬、麦秸,高粱玉米杆,树枝等能用。当时车站西街有一个木材公司的加工厂,海西路有一个内蒙古第一建筑公司的木工厂,西口子一带有火柴厂,包装木器厂等,这些工厂褪下的树皮,下脚料就当柴禾卖给市民了,记得也是发过本的,限量供应的,好歹解决了人们的“燃煤”之急。就这人们有时为了省几个钱,也是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想出其它的办法,寻找其它替代品。紧挨着我家宿舍区的就是位于光明路的呼和浩特制药厂,它的原材料是以麻黄为主的,压榨,提炼后做成甘草药膏,排出的废料就是那些麻黄秸秆,晒干后就是很好的柴禾了。

  制药厂的东墙在扎达盖河的旁边,当时有一个排渣场就在东墙外,一来污水排入河中了,二来废料在墙外堆成“山”也便于清运。它排渣是不定时的,每当它排渣时天空中就弥漫着一股浓郁的甘草的清香,排渣场处是白雾茫茫。性急的人就拿上麻袋,抄起叉子或铁锹就冲了出去,有时还是全家总动员。因为刚出的渣子水分大,热的烫手,有一点还没什么人看着。要是晾干后就有人看着了,装点也要收费的。为了省钱,只好趁热“抢”了。用自行车驮回家,倒出慢慢晾晒,一通忙活人不但是“热”的,还是“水”的,可脸上洋溢着的笑容,仿佛就跟打了个什么胜仗似的。但更多的时候是等人家把那“山”清运的差不多了,剩下个底子,风吹日晒的干了,人们拿着扫帚去扫,连土带渣的,还得用筛子筛。其实这扫麻黄的营生大多是由孩子们完成的。那时我跟姐姐放学后就拿着小麻袋,扫帚,筛子到河坝去扫麻黄,有时大堆还在,可是有人看着,就偷悄悄的趁看着的人不注意,赶快搓在袋子里背上撒腿就跑。孩子们多了就蜂拥而上,看着的人其实也不真管,顶多喊几嗓子吓唬吓唬。可我们有时当真,竟然是跑的连滚带爬的,跑到那自认为“安全”的地方,还冲着那看着的人做鬼脸。看着的人有时假装要追过来,男孩子们就捡起土坷垃或小石头向他打去,他也象征性的回敬几块,场面特别热闹。这扫麻黄的营生,大都在夏季进行,冬季这麻黄渣就冻成冰坨子子了,又不好干,也就偶尔有人扫扫了。顺着说一下,秋天的一夜寒风,树林就落下了一层厚厚的树叶,休息天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扫帚和箩筐或麻袋同姐姐去到河槽的小树林,有时都能走到北郊的大树林,现北郊公园处扫树叶。因为风的作用,树林里堆积了厚厚的黄叶。我们用扫帚或耙子把它们归拢,然后装进麻袋或箩筐。它们已经十分干燥,不需要进一步晾晒,就可以直接入灶膛,它们在锅底翩翩起舞,仿佛是风中的绸缎在自由飘动。

  如今,扫麻黄搂树叶捡柴禾已经是遥远的过去了,但与它们有关的记忆却不会老去,有时我还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一袋麻黄或一筐树叶所凝结的艰辛,萌生了一份长久的温情与感动。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