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青城印象:此“召”非彼“昭”
来源:时间旅行      作者:
时间:2016年11月29日 11:25

  呼和浩特市是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很多人把它称作“召城”,召,是蒙古语,译成汉语就是寺庙。而事实上,呼和浩特是“先有召,后有城。”

1 

“先有召,后有城”

2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在元朝消亡后,蒙古政权退回到蒙古高原,并长期处于决裂割据状态。而当时修建一座城所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工匠们“批量生产”的,规格与成色都十分统一,烧制瓦窑统一为灰蓝色瓦,远远望去的“呼和浩特”,呈现出一片瓦蓝色城池,所以如今的呼和浩特也被称之为——青城。

3 

“ 此召非彼昭”

5 

  在呼市的市中心拥有者一座与拉萨大昭寺同音不同字的格鲁派(黄教)藏传寺庙,它就是”大召寺”。此“召”非彼“昭”,当然由于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在这里供奉着一座全国最大的银佛。那么,今天时间旅行就要从青城里的这尊银佛开始讲起。

6 

  富有神秘色彩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大昭寺内供奉着释迦摩尼银佛,是全国最大的银佛,用3000多斤纯银制成,佛高3米。从中可以了解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藏传佛教信仰的威严,以建造这尊佛像施主的财力。

5 

  这尊佛像的风格是梵式风格,在古代印度中的印度风格佛像都可以称之为“梵式风格”,而另一类风格就是汉传佛教的“汉式风格”。

7 

  在这座大召寺中拥有的珍藏极品“三宝”中,除了这尊银佛,还有龙雕与壁画。处于对神灵与的尊重,主笔没能为小伙伴们提供这“三宝”的真容。但大召寺内的“红墙黄瓦”钢笔水瓶儿是用尽了洪荒之力,拍摄了一组图片,供给大家欣赏。有兴趣的话建议各位小伙伴们亲身前往,并以虔诚的心去瞻仰这举世闻名的“大召寺”。

  “ 前世今生”

9 

  大召寺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创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大召”建成以后三世达赖喇嘛亲自从西藏来给大召开光,大召成为当时蒙古地区地位最高的寺庙。蒙古各地的信徒们都来大召寺朝拜,这里成了“蒙古”地区的宗教中心。

10 

  三世达赖喇嘛回西藏的时候,把他的随从锡力图召留下,掌管蒙古地区的佛教事务,却没有按藏传佛教的转世理论给大召确认活佛,从此大召就成为蒙古地区唯一一个没有活佛的藏传佛教大寺庙。

  当时土默特部落的实际掌权者三娘子,已经被藏传佛教神化,阿勒坦汗推行的政教合一的政权,极大推动了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而且提高了土默特部的政治权力。自17世纪中叶开始归属清朝以前,土默特部不仅成为蒙古诸部的政治中心,也成了蒙古地区佛教的中心和传播的发源地。

11 

  16世纪后半期,蒙古人的政治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蒙古东面的女真后裔满族人建立了后金国,曾经一度占领呼和浩特的北元末期可汗林单被清太宗皇太极追赶到了青海,1634年病逝于青海大草滩,北元王朝灭亡。皇太极征服了蒙古诸部,1636年改国号为清。

12 

  清朝统一了全中国后,康熙年间在中国北方发生了一次战乱,漠西卫拉特蒙古首领噶尔丹进攻清廷,1696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并打败了卫拉特部。

  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凯旋,路经呼和浩特时亲自撰文在小召和席力图召内,立起平定噶尔丹的记功碑,康熙皇帝还把亲征噶尔丹时所用的宝刀和盔甲留在呼和浩特小召。

  出征噶尔丹是康熙皇帝的最后一次亲征,从此再也没有来自北方的军事势力威胁过清朝,清朝安定了百余年,这便是“康乾盛世”。

  清朝统治者始终把喇嘛教作为统治蒙古地区的策略之一,从顺治到乾隆年间,在呼和浩特先后建造了七十多座寺庙,加上明朝时期建立的寺庙,使呼和浩特成为名副其实的“召城”,把呼和浩特形容为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当时呼和浩特的喇嘛人数有三千多人,从各个地方朝拜的信徒,云集呼和浩独特。

13 

  蒙古民族的文化特点来说,他是个游牧民族,对于文化传统的保留,尤其是书面文献也是少之又少,书面文献基本上都是手抄形式传播,民间文字的搜集,也包括口口相传的形式,甚至蒙文的第一部史学著作《蒙古秘史》来说,很多都是根据这些所记录下来的。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历代王朝最有争议的一段历史。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