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原创】儿时的春节
来源:凯风网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7年01月24日 11:25

  我的儿时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期,那时的天气好像特别的寒冷,地处塞北的呼和浩特寒假放的也早,冗长而又单调的假期里,春节就是孩子们最期盼的了。因为这些天可以吃上饺子,糖果,还能穿上件新衣裳,再就是放鞭炮了。

  进入腊月,青城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郁了,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年货。在那物质匮乏的岁月里,肉类和主要副食品,包括好一点的香烟是要凭证票供应的,可人们的脸上还是洋溢着满足的喜悦,那时也没什么双休日,忙不开时,父母便指派我和姐姐去副食店排队,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购买限量的商品,否则就过期作废了。从那时我就知道,肉要买尽量肥一些的,一来能提炼些油脂,二来做菜时好让菜上泛上油星。

  有一年的节前,父亲带我去中山西路的儿童商店买鞋,他说要给我买双翻毛皮鞋,那时大人小孩都时兴穿这种鞋,就这孩子多的人家也舍不得买,大都是买双胶棉鞋。我想要一双合脚的,可父亲还是要给买大一号的,因为能多穿些日子,在试穿的时候我就故意把脚趾往前挤,以便脚后跟能容下父亲一根手指,他确认鞋还比较宽大时便付钱取货了,当时我的心里是一阵窃喜。从除夕那天穿上,直至到三月里开学了,依旧舍不得脱。后来它的毛魔光了,父亲用砂纸给打磨了一通擦上鞋油又穿了一个春节。

  为了干干净净过年,除夕前家中要彻底清扫的,那时住的平房,头等大事粉刷屋子了,大白粉泡好,父亲踩着高凳在刷,我站在下面给递送那盛涂料的小盆,也是被溅的满身的白点子。刷好家母亲和姐姐就负责收拾和洗衣服,父亲便领着我到工厂的澡堂子洗澡,那时没有淋浴,都是在热水池里浸泡,蒸汽弥漫,几乎看不清旁边的人,就这大人们还在兴高采烈地聊着,孩子们还要打一下水仗的。泡好后,父亲像拎小鸡一样把我搁在床板上,然后用粗毛巾搓背,边搓边骂我说脏的就跟个泥猴子似的,我用余光也能看到后背飞溅的泥点。

  父母是讲究礼数的人,即使在那样的苦日子里,他们依然坚持着旧有的习俗,春联是工厂里的“秀才”们给写得,父亲当个小领导也就多得几幅,除夕那天,要是有门的地方都要贴上的,就是鸡窝门上也要贴上一条的。那时没有卖灯笼的,父亲就自己做,用小木条定了一个五角星的灯笼,用红纸糊上,点上蜡烛,挂在小院的避风处,以免被寒风吹破。那时的青城是很冷的,似乎冷的没道理,站在风中,呼啸的北风吹得瑟瑟发抖。

  除夕那天必须焕然一新,换上新衣裳,或新洗好的衣服,穿上新袜子,父亲说,这才透着喜气,叫从里到外,辞旧迎新呢。那时没有电视机,家里有一台电子管收音机,父亲总是在有限的频段里搜寻喜庆的节目,可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长篇小说联播和那几个样板戏了,父亲常哼哼的就是那“迎来春色换人间了”。

  除夕夜,一家人围在火炉旁边包饺子边守岁,父亲就又开始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了,他要跟着大人们进大青山砍柴禾背柴禾,还要跟着爷爷去走村串户的卖些小日用品以补贴家用。这或许就是我和姐姐最早听得励志故事了。

  初一天刚亮,就把我们叫醒起床了,不管外面多么寒冷,还是大雪纷飞,都要衣着整洁的去跟着他们去到亲戚和邻家拜年。那时家家都有棉门帘子,亲朋们是要掀起门帘子热情的迎接进屋的,人们见面那个亲热劲至今都难忘,在那个漫长的冬天里,它构成了青城独特的风景,从此我从骨子里知道亲人和亲情是多么的温馨。

  那时尽管穷,父母也会给些压岁钱的,我也能同小伙伴们上街买些零食和鞭炮。满街转着仅有的几家商店,就近去的也就是通道街的团结商店和土产门市部,精打细算的,因为兜里确实没有几毛钱。那时的我几乎就没放过整挂的鞭炮,就是一个个的拆下来,装在兜里,再用点燃的香,一个一个地放,看着它们在空中炸响,特别的开心。

  那时我能吃上的除了瓜子,水果糖好几个有限的苹果,最好吃的就是柿饼子和黑枣这两样了,要是吃不上它们,这年过的少些滋味似的。它们不好消化,母亲总是叮嘱要少吃,可小孩子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每年总有那么一、两次吃的不合适闹出点小毛病,最好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吃好的,心里就别提那个后悔了。至今在我的记忆中,儿时年货的味道就是柿饼子和黑枣的味道,因为在青城那时只有这两样东西算是“货源充足”了。

  搬出平房住进楼房已有十几年了,我的孩子已成人了,可我每年总还是不由自主地要到那儿时住过的大庆路看看,找一找那些熟悉的身影,给那些老邻居和老师傅们拜个年,再买上点柿饼子和黑枣品味一下儿时的年味。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