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马铃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7年02月22日 11:01

  马铃

  “铃”是以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响器,铃内装一小舌,摇动发声。“铛”,象声词,是撞击金属等器物的声音。把“铃”及其发出的声音“铛”连在一起,称为铃铛。

  在我国,铃铛的历史悠久。《诗·周颂·载见》中有:“龙旗阳阳,和铃央央。”《周礼·春官·巾车》中有:“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我国古代的铃铛以铜制为主,称作“铜铃” “老铜铃铛”。

  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铃铛除了是乐器外,一般的铃铛多与马具、兵器伴随。黄河中下游流域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就有铜铃,是祭祀中使用的器具。商周时期,涌现各种铜制铃铛。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出土的一枚铜铃,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铜铃。

  《汉典》记载:“铃,半裂以出声,锢铜珠于内以鸣之。形声,从金,从令,令亦声。”令,意为“命令”“指示”。金与令,合起来表示“用金属响器发出声音信号,指示人们立刻按照预定程序行动。”

  最早的车铃,即鸾,置于轭顶上,其状为一镂空的圆球,内含一小石,周边有环,下有一柄连铸一扁方銎。銎是斧上装柄的孔,此扁方銎套于轭上。

  铃铛的形状特点是“圆”。圆,象征着胜利、团结、祥和。

  早期铜铃都有系绳用的孔或梁,说明它从一开始就是悬挂物,但铜铃的具体用途在演变发展中有一定的变化。最初是佩戴在人身上的一种饰品。商代晚期,铜铃一方面是装饰品,另一方面被改造成了一种乐器“铙”。

  铃铛是乐器。古属八音之一金类,小者为铃,大者为钟。西周时期的乐器“成周铃”,体内有舌,舌碰铃内壁时发声。古老的打击乐器编钟,多由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排列起来,并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由古代侍女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至秦汉。

  铃铛是工具。一般系在驴、骡、狗或马上,以防止走失。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和丝绸之路上的驼队使用的铃铛是典型代表。

  铃铛是法器。又名三清铃、法钟、帝钟、铃书,一般高约20厘米,口径约9厘米,用黄铜铸造,有柄,铃内有舌。法铃为铜制,平口,形似钟,有花纹。

  铃铛是饰品。商朝时期,铃铛为饰品,悬于建筑物、车乘、旗帜、衣物等处。至今,有的百姓家还会把铸有“长命百岁”字样的铜铃铛,挂在儿女脖子上,或者把木鱼形的金银铃铛套在手腕上。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