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原创】土默川炕围画
来源:凯风网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7年03月17日 10:48

  春节期间回老家,坐在老屋的热炕头,喝着酽酎酎的老砖茶,看着那仍清晰艳丽的炕围画,童年的往事就立刻浮现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

  小时候的节假期大多是在农村的老家度过的,睡着那热乎乎的大炕,出神的看着那炕围画,就渐渐地进入梦乡了。

  姥姥家的炕围画是《三国演义》,也是姥爷“吹牛”和叨古(谈古论今)的资本,他常常喝着浓酽酽的砖茶,拿着烟袋,指着炕围子画,比划着,向人们讲述着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及想当年,尤其是“三英战吕布”,来了情绪,还要旁征博引,绘声绘色描述一下吕布的如何英武,仪表堂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如何“帅呆了,酷毕了”,还要特意告诉你,吕布就是咱土默川的,包头那圪哒的(如今包头九原区还真被誉为‘吕布故里’)。至于那“吕布戏貂蝉”,更要大抒一番,听得人是大饱耳福不说,还能“领悟”到爱情~英雄爱美人,英雄难过美人关。这也是我最早接触四大名著,尤其是对三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舅盖起了新房,并请画匠画炕围子,画匠画了三天,我看了三天,大舅妈殷勤的为画匠斟茶点烟做饭,画匠盘腿坐在炕上,边唠嗑边作画的场景就在眼前,这也可以说是我人生的第一堂艺术课吧。

 

  在这长5米,宽0.5米的墙壁上作画,其工序有取平、刷胶矾水、裱麻纸、打底色、划线、作画、刷亮漆等十几道工序。大舅家的炕围子画是山水花鸟,擅长画人物的画匠,在那个年代就给人们画革命英雄人物,画八个样版戏,这些小时候我都见过。画匠的手艺高,人们都会效仿请他作画,牛的很,不过技艺也自然得到发扬光大了。其实,炕围子画之所以受欢迎,不仅仅是家家都有炕,更主要的是人们需要美的装饰,而炕围子画就符合民意,其题材健康,画风明快,鹿、鹤、松、竹喻示长寿,英雄人物,建设成就,那是绝对的正能量,且颜色多以红、黄、白等暖色为主,绝无冷清、低落的情调,它穿越时空,纵横捭阖,一幅画一个典故,一幅画一段历史,一幅画一个期望,从而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尤其是在那信息相对闭塞,文化艺术也不太先进的乡村,炕围子画就是教科书,就是艺术长廊。更有多少像我一样的孩子,就是在这炕围子画的熏陶中,接触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可以说,炕围子画就是我们那一代人的人生第一本启蒙课。

  炕围子画是民间艺术,属农民画的范畴,这就要不得不提一下地方~赛罕区榆林镇,过去是呼和浩特市郊区榆林公社,在那“全国学户县,内蒙古学榆林”的年代,它是内蒙古的“农民画之乡”,在土默川人们又叫它“炕围画之乡”,因为这里出了许多技艺精湛高超的画匠和农民画家。如今还有许多人从事着传承着这些民间艺术,有的还成为非遗传承人,其中我也相识许多,有的还成为好友。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了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繁荣民间艺术的创作,全国掀起了学习户县农民画的高潮,因为陕西省户县的农民画匠们,当时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时代潮流和主旋律的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全国争相取经学习。1974年,原呼和浩特市郊区榆林公社文化站成立,当时是内蒙古农牧区第一家,并在美术老师燕亮(现内蒙古著名美术家)的带领和辅导下成立美术组,美术组聚集了当地有名的年轻画匠开始创作,他们是王玉柱、郭阳换、陈海根、孙喜荣、苏生元、侯德等,很快他们就拿出了优秀作品,并在内蒙古美术馆展出,引起轰动,内蒙古出版社还给出版了画集,“榆林农民画之乡”从此声播远扬。侯德还考取了大学,如今是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著名画家。

 

  岁月如歌,如今这些当年的画匠们都已年过花甲,职业不同,但仍孜孜不倦追求着、创作着、传承着,虽然他们早已不画炕围画了,但在其它艺术领域却颇有成就,苏生元、孙喜荣仍生活在乡村,苏生元成为了呼和浩特市窗花的非遗传承人,孙喜荣继承家传进行木雕泥塑创作,作品多次获奖,他的木雕泥塑作品在许多寺庙的重建和修复中被选用。一直从事文化工作的王玉柱从文化站长退休,2009年也成为呼和浩特市非遗传承人,他的剪纸作品多次获奖。

孙喜荣与他的泥塑

  土默川的炕围画,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这艺术的走廊启蒙起步,也成就不少杰出的土默川人,也可谓真正的艺术在民间,真正的高手在民间。

  令我魂牵梦萦的炕围画虽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农民画~版画、窗花、剪纸、泥塑等却在传承着,“十个全覆盖工程”期间,走在乡村的街道,看着在墙上聚精会神画歌颂时代的宣传画的“画匠”们,我就亲切的感受到,这不也是“炕围画”吗,从小墙走向了大墙了。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