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原创】土默川乡村汉族婚礼
来源:塞北风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7年11月08日 11:07

  土默川从古至今,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在历史传承演变中相互融合,即便是“走西口”的汉族传统习俗,在这里也自有地区特色。而且,土默川整个范围内,仅以土默特左旗而言,东西南北的具体礼俗事项也大同小异,又形成了各自的一方风俗。

  旧时,讲究“门当户对、明媒正娶”,儿女到了结婚的年龄都要请媒人提亲,且多数由父母包办,其仪俗非常繁琐:提亲、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探话、亲迎……几十道程序,缺一不可。

 

  现在,婚姻自主,这些习俗有的保留,有的改革,有的与时俱进,倡导文明、向上、节俭。笔者的老家在农村,从小到大参加了许许多多的婚礼,现就依然保留着的美好的传统礼仪习俗,做个“一般”的见闻说道一点。

  宵夜席,无论是娶家,还是聘家,婚礼的前一天晚上都要备宴席款待来贺嫡亲。旧时,宵夜席是在“安鼓”当日晚饭后,安鼓就是当日下午,新郎由伴女婿陪同,上祖坟焚纸祭祖,意在告喜。(伴女婿要新郎姐妹夫,本家、表亲也可来允任)。安鼓当日晚饭后备宴席,故此宴也称宵夜酒。宵夜酒的一个重要议程是拟定第二天拜人礼单(拜人,如今改革成敬酒了)。旧时拜人有番颇为复杂的礼俗,是宗亲伦理在婚礼上的星集中反映。

  宵夜酒的赴宴者,主要是新人近支的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统称嫡亲)。本族长者也可“列席”参加。开宴前,先由婚礼主持人一俗称代东的向客人介绍当地礼俗及赴宴者诸亲关系。言辞需恳切谦恭,强调诸亲“礼让为先”。

  拜堂礼俗(如今改敬酒了)有“里三堂”“外三堂”“混三堂”。“三堂”之谓说法不一,多以新人父亲之亲为一堂,母亲之亲为一堂,本族家人为一堂。里三堂即先拜本族(家人)后拜亲友。外三堂先拜亲友,后拜本族。混三堂不分族戚,同辈中以年龄大小排次,称“谁大拜谁”。一般认为,里三堂欺客人,外三堂欺家人,混三堂不显主客,故有“混外三堂”的礼俗产生。如今改敬酒了,往往也就“里外不分”了,但诸亲关系还是要必须搞清楚的。

  宵夜酒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确定娶亲人选,陪伴新郎娶亲的L需男女配伍,讲究“去单不去双”(连同新郎),一般以七人为宜。除新郎、伴女婿外,尚有大客二人,应由新郎舅舅和伯叔充任;女娶客一人。故历来流行下几句顺口溜,概况了女娶(送)客的习俗和禁忌:“姑不娶,姨不送,姥姥送在金圪洞,姐姐送了妹妹的命。”另有挟红被兼响炮一人。

  宵夜酒罢,亲戚中凡属“女婿”(老小皆同)还有一顿聚会酒饭。此席便于女婿们和妻兄嫂弟媳妇等彼此耍笑逗乐欢聚一处。

  女家宵夜酒亦如男家,所不同的是,旧时女家不行拜人礼,故吃宵夜酒不必开拜人礼单,唯议定送亲人选。同样去单数,与男家合数为双。除女新新外,男新亲包括新娘舅舅、伯叔各一,兄或弟一个押轿(车)。

  在我的老家毕克齐宵夜席还要在饭店外生旺火,放焰火,开席前嫡亲们要转旺火,以期望新人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吧!

  亲迎。婚礼中最隆重也是最繁琐的一项议程是亲迎,即娶亲。人们世世代代所以为亲迎创造了那么的繁文缛节,是与人们对亲迎这一婚礼的关键议程极其注重并寄以良好愿望与祝福的心理密切相关的。谁不愿有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谁不愿子孙繁衍,家业兴盛?人们把这种对生活愿望的祝福与信仰的习俗心理糅合在一起,表现在亲迎的具体仪式中。无论是喜庆祝吉还是祛邪禁忌,无不体现家族及其亲友的这种共同愿望。

  婚礼前,新妇要请人为其“开脸”一用线绞去脸部的汗毛,表示少女已经出嫁。新妇娘家要象征性地付给开脸者“开脸钱”。

  院口、屋门、房间等贴“囍”字自不用说,“囍”字反映了人们盼望喜事双至的共同心愿。

  亲迎吉日晨,凡娶亲人先吃饭,并吃上马饺子。饺子数量很少,亲友分食一二,仅取吉利而已。娶亲走时,需为女家带白面点心(圆馒头),其数量各地不一,一般是48个,称之为“离娘馍馍”。另外有喜酒两瓶,一刀猪肉,茶一方,猪肉也叫“离娘肉”,到新娘家,要把肉留下骨头带回,酒瓶要倒出酒,装上豆子,插上葱,装上水,意在新娘到婆家后栽根立后。这时,女方家要准备一桌饭菜(如今都改水果糕点了),欢迎新郎和娶亲的客人,也叫“吃喜糕,坐酒席”。但吃不了要兜着走,即娶亲男宾要把“席”上东西全部兜走。

  娶亲讲究早走早回,娶亲去归忌走同一道路,谓新娘不走回头路。一般去时走上路,回时走下路。所过村落要鸣炮,忌“哑鸣静悄”而行。娶亲队伍一进女方村(镇)除新郎女娶亲外,其余娶亲诸人均需下车步行,大客在前,排列有序,对夹道观看者作揖行拱手礼。新妇送亲人分男女各迎娶亲者于门前。娶亲落座,茶饭款待。

 

栽葱立后

  娶亲人吃饭之时,新妇即着嫁妆,妆罢,女方代东告知娶亲人插金花,伴女婿邀请女家人为新婿插金花,新婿内弟为新婿插金花。插金花毕,伴女婿给插金花钱。

  娶亲队伍启行,新妇母亲、姨姨、姐妹均不得送行,甚至目送也为禁忌。迎归路上,凡遇水井、碾磨,旧时娶亲中挟红毡者(为可和新妇耍笑之辈)均要以红毡遮挡新妇。如今改用大红纸覆盖井口了。如与娶亲者相遇,则两位新娘或用红布遮掩,或互换手帕,以避以新冲新。

  新妇进入喜房,坐妆新被上,要重新梳头后,其小姑子(夫妹)端洗脸水、盥具请洗尘,新娘洗手,付小姑洗手钱以致谢。此俗为古婚礼“沃盥”遗风。

  婚礼中,也称婚宴,本地叫坐席,普遍娘舅亲为最尊贵的客人。本地有“惹恼舅舅翻桌上一说”。这一礼俗由来已久。据民俗专家考证,娘舅的权威成因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另论)。

  回门。新婚第二日,新婚夫妇回到女家称“回门”(古称“归宁”)。回门,往往由伴女婿陪同。

  新婿进老丈人家,要吃“下马饺子”。此饺按俗由新婿之小姨子(妻妹)、大兄嫂(妻嫂)等制作。往往在少数饺子馅内包进过量花椒、辣椒等调味品,故意让新婿吃,以取笑逗乐。女家此日中午设宴款待新人及亲友。宴礼同夫家礼俗。新人回门,天黑面必须返回,不能住在娘家。

  婚后,新妇有“住七住八”的习俗。即在夫家住七日后,到娘家住八日。就是现在也有许多人在遵循这一习俗,也许是要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吧!

  现今,城市里的婚礼是越来越去繁从简,但普遍都豪华、气派,代东的都能组成一个团队,可实质的婚礼美好传统习俗却少了许多。我也不赞成返古,但总觉得结婚是人生一辈子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多些传统的仪式,有了这些仪式感,你才会觉得婚姻的美好和幸福,才会更加珍惜。我喜欢乡村那虽节俭、复杂,但充满仪式感的婚礼。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