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原创】西安亲戚们吃莜面
来源:塞北风      作者:高培萱
时间:2018年01月25日 10:31

  西安钟楼附近有一条叫“土地庙什字”的小街,那里有一个大宅院,是我家的祖宅。我二叔三叔和姑姑三家二十多口人都住在这个大宅院里。1966年冬天“文革大串联”,在中学读书的几个堂兄弟“串联”到了呼市,还捎来了西安的特产腊羊肉、柿饼子等,并要带我们去西安“串联”。于是高中刚毕业的姐姐和上初二的我就兴高采烈地要跟堂兄弟们去西安了。

  临行前,母亲发愁了,不知该带什么礼物。西安是大都市,什么好吃的都有,呼市有什么好吃的呢?姐姐说了句顺口溜“后山三件宝莜面山药大皮袄”。母亲高兴地一拍大腿说:“对,就带后山的莜面和山药蛋!”那时后山就是指呼市北面的武川一带。文革中,呼市的粮食供应百分之七、八十是玉米面、红薯面等粗粮,莜面供应的不多,一个月每个人只有几斤,但家中还是存有一些莜面。  于是我和我姐姐便带了一小袋莜面和一小袋土豆随堂兄弟登上了去往西安的火车。到达西安后,休息了一天,姐姐和我就迫不及待地要一展“厨艺”,让西安的亲戚们尝尝咱后山的特产!西安没有压莜面的饸饹床,我们只好搓莜面了。说实在的,我家吃莜面基本上是向邻居借饸饹床,不怎么会搓莜面,母亲也只会一只手搓,最多搓两根,没有本地人两只手同时搓五、六根的本事。我和姐姐就更差了,只会搓一根,速度又极慢;姐姐搓的还算细长,我搓的则是又粗又短,“品相”还极不美观。我俩在厨房搓莜面,西安的亲戚们没见过莜面是什么样的,大家都围着我俩看“热闹”。在“众目睽睽”下搓莜面,我感到很紧张,不由得出了一头汗。看到我笨手笨脚的样子,二叔和二妈知道家中二十多口人,这样慢的速度,中午根本吃不上饭,于是“号召”大家都来向姐姐和我学搓莜面。我和姐姐就当起了大家的“师傅”。二妈、姑姑和几个堂姐都学了学,就和我俩一起搓了起来……好在西安家的面板特别大,所以五、六个人一起搓莜面不至于“碰头切砍”。这么多的人搓莜面,又多是生手,可想而知,那莜面搓成了什么样子!好在气氛很热烈,大家说说笑笑,我也感到不紧张了,因为和亲戚们一比较,我搓的莜面应该是“排名”第二呢!当然姐姐是第一啦。人多力量大,很快,莜面就搓完了,粗粗细细,七长八短堆了一面板——品象当然是极差的。看着这一大面板“乱七八糟”的莜面,大家都放声大笑了。临近中午,在大家七手八脚的忙碌下,莜面终于做熟了。端上饭桌,加上羊肉土豆哨子,香气扑鼻而来。我和姐姐吃得很香,但亲戚们可能是吃不惯,有的只吃了一碗莜面就不再吃了,有的只是象征性地尝了尝,大家又都往羊肉土豆哨子里泡馍吃。另一桌的几个堂弟妹早就又吃起了他们习惯的食品“馍夹油泼辣子”。刚上小学的堂弟培江一边大口吃着夹着红红辣子的馍,一边用浓重西安话说:“俄以为莜面是用油和的面,原来是黑面,难吃的很!”是厨艺差,还是西安人吃不惯莜面?总之,我们想一展厨艺的愿望是失败了。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2000年西安的兄弟姐妹们结伴来呼市探亲避暑,我们计划在饭店招待,我问他们想吃什么?叫我没想到的是,他们竟异口同声地说:“吃莜面!”原来,改革开放后,呼市武川的莜面在西安也“安家落户”了,并且受到西安人的极大欢迎!还是堂弟培江用西安话说:“俄最爱吃莜面了,在西安就常吃莜面,虽然不是正宗的,但俄还是爱吃。到呼市俄最想吃的就是正宗的武川莜面!”接着,他还给我们大讲特讲莜面是保健食品等科普知识,那样子,仿佛比咱呼市人还了解莜面!

  我们于是安排西安亲戚们到“半亩地莜面大王”吃了一顿莜面大餐。看着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想:莜面是个好食品,开始可能外地人吃不惯,时间长了大家都会认可,都会爱上这个保健食品。

  临走时,西安亲戚们什么礼物都不要,只点名要武川莜面。于是我们特意买了许多小包装的武川莜面,给他们带上了火车。培江在火车上对我说:“俄不但要自己吃,还要带给西安其他的亲朋好友们尝尝正宗的武川莜面呢!”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