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原创】青城故事|老企业 筒子楼
来源:塞北风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8年03月19日 10:27
  
    筒子楼,也有叫“桶子楼”的,故名思议,直筒筒的,像桶桶一样的简易住宅楼房。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曾经也是工业企业最多且最为集中的城市,当然了还有许多高校也集中在这里。     
    就说工业企业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呼和浩特市就兴建了许多重要且知名的工商企业,并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象在海西路与工农兵路上,就有锅炉厂、炼铁厂、焦化厂、汽车大修厂、阀门厂、橡机厂、耐火材料厂、塑料厂、水修厂、内一建木料加工厂等众多的企业,由此还诞生了一个呼和浩特市人家喻户晓的地区一新钢。因为解放初这里兴建了“内蒙古自治区监狱”,对外称“新生钢铁厂”,简称“新钢”,也有叫“钢联”的,钢铁企业联盟,如锅炉厂、炼铁厂、焦化厂、阀门厂等等都曾是“钢铁联盟”的工厂,监狱系统的企业,上世纪70年代初才交给了地方管理。还有大庆路(现改称车站西街)上的内蒙古铸锻厂、动力机厂、探矿机械厂、邮电器材公司,呼和浩特市电子设备厂等,也形成了一个“工业园区”,还有新城东门外的内蒙古电机厂、电缆厂、漆包线厂,呼和浩特市油嘴油泵厂等也形成了一个“工业园区”。     
    伴随着这些工厂的兴建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解决职工的住所也就成了首要问题,好在当初那些职工大多数是没有成家的年轻人,即便有成家的老婆孩子也大都在乡下或城里的自住房居住。为了解决这部分职工的居住问题,最快的解决方式便是盖筒子楼了,一般都是三层,每层有几十个房间(十几平米),有公共水房和卫生间,这样一栋楼里就能住几百号人。当时叫“单身职工宿舍楼”。 
 
  内蒙古动力机厂旧址 老厂门依在       
    呼和浩特市最早的筒子楼是建在大庆路上的,一共有三栋,建于1955年。因为在这条路上曾经诞生了呼和浩特市,乃至自治区第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一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厂(俗称老农机),建于1953年,后又改称内蒙古冶金矿山机械厂,1965年正式命名内蒙古铸锻厂,直至2009年破产倒闭。1965年支援边疆建设,从天津整体迁来了动力机厂,矿机厂区也就一分为二了,三栋筒子楼有两栋交给了动力机厂。这三栋楼分别叫大庆路1、2、3号楼。       
    我1994~1996年曾经在1号楼住了两年,并在这里娶妻生子,当时我在内蒙古铸锻厂工作,是单位给分配的福利房。此时,单身职工宿舍楼早己名不符实了,全部住的是拉家带口的职工了,好在当时还有暖气,屋内还是木地板,人们做饭大都用煤油灶或煤气罐(液化石油气钢瓶,此时铸锻厂就开始生产钢瓶),虽然拥挤嘈杂生活大体还能过的去。1996年由于工厂也不景气了,供暖的锅炉房也撤了,人们就开始生炉子了,做饭取暖都有了,因为排风不畅,一年四季,尤其是冬季,整个楼道里是浓烟密布,呛得受不了,许多有小孩子的就宁可选择住凉房也不在这环境居住了,更有由于住房紧缺,公共水房和卫生间也被改造成了住房,70多户人家只有一个水房了,去趟厕所都不方便了,生活也就更加艰辛了,就这许多人还在坚守着。     
   70年代的时候吧,这筒子楼虽然已有拉家带口居住的,但生活还是很方便的,不但有暖气,还有茶炉房供应热水,楼下还建有职工俱乐部和图书阅览室,后来这些也都改造成住宅了。     
   如今,呼和浩特市这样的筒子楼绝大多数已绝迹了,但仍有极少数顽强的“生存着”,虽已年过花甲,如大庆路上的最早的筒子楼,虽已拆掉一座,可还有两座巍然不动的屹立在繁华的市中心的大道旁,里面依然还有为数不多的下岗职工坚守着居住着。现在这里绝称“棚户区”了,是城市开发和改造的重点和难点,政府也在下大力气想办法。相信至今仍还住在这里的人们,包括我曾经的工友们,能够早一天改善居住环境,安享退休生活。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