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民俗丨满族服饰之旗袍
来源:方志内蒙古      作者:
时间:2018年05月21日 10:49

满族旗袍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的服装,满语称“衣介”,因它是旗人的常服,故被称之为“旗袍”。其样式和结构较为简单,圆口领、大襟、窄袖、左衽、束腰带,有扣绊,衣摆四面开衩。

  清朝时期的内蒙古绥远城满族男子所穿的旗袍,长至脚面,下摆肥大,四面开衩,窄袖而束腰,其最大的优点就是适合于马上骑射。窄袖口上一般加有一个半圆形的袖头,为了冬季御寒保护手背以利于射箭,故称“箭袖”。又因其形似马蹄,也称为“马蹄袖”。

  旗袍因季节不同,有皮、棉、单、夹、纱等材质。清朝以开衩旗袍为贵,多为官服和礼服款式。不开衩旗袍为常服,一般为旗民的日常之服。男子旗袍所戴佩饰较为讲究,常见之物有荷包、解食刀、火镰、扇套、匙、箸、牙签等物品。

  清朝时期,内蒙古的满族农家因长期与蒙古族、汉族杂处混居,深受汉族服饰的影响,加之窄袖长袍不适于农田耕作,于是窄袖多变成喇叭袖。长袍四面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或不开衩,且以肥大为美。清朝时期,内蒙古地区尤以绥远城满族男子的旗袍最为典型。

 

  清朝时期,满族妇女也以袍服为主,样式为直立式宽襟大袖长袍,且在领口、袖口、衣襟等处镶嵌有数道花纹纹式。

  清朝初期的妇女旗袍具有简约和实用的特点,外部轮廓呈长方形直筒式,为圆领口,窄袖,有扣绊,衣襟左衽。两腋部分明显收缩,袍下部开衩,下摆宽大。袍长垂至脚踝,从上至下由成块衣料剪成。衣领和袖口处镶边较窄,颜色较素。

  清朝中期,女袍的样式有所变化,袍身和袍袖比清初期宽大,除传统的圆领外,又出现了狭窄的立领。

  清朝末期,旗袍的样式为袍身较宽大,肥袖过肘,扣绊右侧,下摆开衩,造型线条平直硬朗,外形以直线为主,两腋的收缩不明显,多喜用高领,领高及腮可碰到耳垂。袍身之上多绣有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饰有多重宽阔的滚边,最多达“十八镶滚”。

  这种重视镶滚装饰的风气是清朝末期满族妇女服饰的一大特色。衣襟前挂有金或银制的装饰物,如耳挖子、镊子、牙签等,有的还挂有装香料的小香囊、荷包等。清朝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尤以绥远城满族和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妇女的旗袍最为典型。

 

  民国期间,男子旗袍仍为直筒式宽襟水袖长袍,袍之下摆及脚踝,无纹饰。20世纪50年代,由于受满族社会变迁及新式服装的影响,男子旗袍逐渐被废弃。辛亥革命后,满族妇女旗袍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总体风格为上下一体,线条弯曲流畅。旗袍能显示出女子的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是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之一。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