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原创】冬闲农家乐
来源:塞北风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8年11月22日 10:26

  气候和自然环境的使然,土默川的乡村有着“冬闲”的传统,人们也称之为“窝冬”、“猫冬”。虽说是“窝”着,但人们也“不拾闲”,过去,女人们要做针线活,男人们则背起粪筐,拿起粪叉捡大粪,当然了,女人们也会摸摸“毛鱼子”(一种类似麻将的纸牌),男人们也要“捣”点烧酒,串门子的人们聚在一起也会吼上两嗓子晋剧、二人台。我小时候回农村老家,晋剧、二人台还属于“四旧”之“旧文化”,属于被禁之列,除了八个样板戏,这是登不了台的,可它们流传了上百年,早已溶入了庄户人的生活,甚至血液,“偷偷摸摸”地人们也会哼唱起来。姥爷就是个戏迷,吃罢晚饭,他总会情不自禁的哼唱起来……《走西口》、《五哥放羊》、《打连成》、《挂红灯》……也许就从那时起,懵懵懂懂中我竟喜欢上了二人台。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许多传统文化也恢复了,庄户人可以“开怀唱吟”了。

  如今随着“三农”政策和“乡村振兴”的不断出台和实施,农村的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大大改变了,几乎村村都有文化室和农家自建的“文化大院”了,几乎村村都有戏班子、秧歌队、读书会……

  如今,虽说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进城务工和打拼,甚至安家落户,但乡音未改,乡愁依在,总有一种情愫在心中。至少逢年过节要回家,婚庆、孩子的生日要在村里办。

  土默川农家的冬闲还有一项最重要的“闲”,那就是“办事宴”(土默川把举办婚丧嫁娶、生日等叫“事宴”)。因为农忙时这些活动(尤其是婚庆、生日)根本无暇顾及,再加之过去其它季节也极少杀猪宰羊,剩余下的东西也好储存,过年前举办,捎带着过大年的吃喝也有了,也就集中在冬季办了,尤其正月是高峰,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农家的事宴如今也与时俱进很新潮,但传统的东西依然保留着,晋剧、二人台、山曲那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草根艺人们展现才艺的最好舞台,更使庄户人们陶醉其中的“剧场”。

   

  大戏听不够小戏唱不完,唢呐声声也醉人。

  土默川的庄户人大多是“走西口”的移民,尤以山西?北地区居多,许多传统文化和风俗流传至今。

  土默川人称晋剧为大戏,二人台、爬山调、打坐腔为小戏。大戏需要大舞台,唱念做打,生旦净末丑不可少,小戏因地置易开口来。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陕北及河北张家口一带,是一种融合了蒙汉文化的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土默川(呼和浩特地区),曾是二人台艺术的发源地和摇篮。直到今天,二人台依然是当地民间家喻户晓和最受群众欢迎的一种地方戏曲。老舍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来呼和浩特市观看二人台曾即兴赋《观“二人台”感作》:

  一

  百万民歌内蒙来,

  句句都是二人台,

  看了一遍还想看,

  都说群众是天才。

  二

  亲切二人台,

  民间歌舞来。

  春风扬锦帕,

  飞蝶百花开。

  爬山调,又叫爬山歌、山曲、小曲等。爬山调流行于呼和浩特地区土默川平原,后山调流行于大青山北麓武川县一带。爬山调的演唱,或牧羊人、或起脚人、或村姑、或农夫,喜也歌,忧也歌,你也歌,我也歌,借题发挥,连类引喻。按照演唱形式又有室内与室外之分:室外歌者多为男性,腔长调大,内容丰富多彩;室内歌者多为女性,调门较低,旋律柔美婉转。如表现青年男女劳动与爱情的爬山调《割莜麦》。

  打坐腔,“打”是“演奏”或“表演”的意思,“坐腔”,故名思义,是“坐在那里的唱腔”。几个艺人或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调试好琴弦就能红火起来,“你拉胡胡我哨枚(笛子),咱俩逗一段二流水。”演奏时不拘场合,不拘形式,不穿行头,不化妆,炕上地下挤满人,任你抖开嗓子尽兴演唱。曲目有《五哥放羊》、《对花》、《跳粉墙》、《珍珠倒卷帘》等。

  鼓匠,一个古老的职业,鼓匠班子,丧葬必不可缺的;唢呐,一个古老的乐器,鼓匠班子的台柱子。也许是冥冥之中,也许是气候使然,冬季里过世的老人相多较多,村里时不时就会传来唢呐声。年纪较大的老人去逝,庄户人称之为“喜丧”,人们心静平和的为其“发丧”,让逝者在吹吹打打,热热闹闹中驾鹤而去。一般人家雇一个鼓匠班子,好点的人家要雇两个,甚至三个鼓匠班子,掀起“擂台赛”,同时也就吸引了许多乡亲观看。此时,那长调悠长,短音铿锵的唢呐演奏的是喜乐人生,生命之河,或悲或喜,总结成一段乐曲一《百鸟朝凤》。人生如戏,生命如歌,乡亲们也置身在这个“剧场”欣赏着、回味着、体会着……真的,庄户人们是把它当“乐”来看的,其中滋味不但令人玩味,更令人深思。

  当然了,冬季里,尤其是正月里和二月里乡村更少不了要搭台唱戏的,总会吸引许多十里八乡的人前来观看,再加之如今又用上了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还有与时俱进的现代剧目,也就吸引了不少的年轻人了。年轻人们都会掏出手机用快手、抖音等进行“现场直播”,传播给更多的人。谁说传统戏曲在渐行渐远,传统文化的根在民间,在乡村。

  冬日里,走在空气清新,繁星满天的乡村,耳畔总会传来那回肠荡气的“爬山调”,清脆优扬的“打坐腔”看到那载歌载舞的“二人台”,气势磅礴的晋剧专场(折子戏),还有那悲喜交加的唢呐声。

  走进文化室,走进文化大院,走进农家热炕头,你会感觉到冬闲并不“闲”,乡村的冬季不寂寞,乡村更有夜生活,你也会情不自禁的掏出手机来……

  新农村、新农民、新气象,正在走进新时代,演奏着新旋律。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