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原创】 迎 喜 神
来源:塞北风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9年02月19日 10:32

  我村每年正月初二,举办迎喜神活动,这也是祖辈们多少年来相传下来的乡俗,这一天在外的游子们也按时回到村里参加活动。

  今年的正月初二早上,我和家人们回到村里,一幅“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喜庆景象呈现眼前:家家大红灯笼门前挂,户户大红对联、大福字映红了院里院外。全村男女老少已聚集村中央,敲锣打鼓,欢声笑语。男人们打扮俊气,妇女们描眉搽粉,喜乐的心情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上午十点刚过,全村约200多人,排成了浩浩荡荡的长队,打鼓乐的走在前面,几位长者用盘子端着贡品与香表,领着乡亲们去往村东河滩迎接喜神。  

  在村东头河滩宽阔的草地上,迎喜神仪式开始。全体村民面向东方跪下,几位长者跪在前面将贡品摆上,点燃香火,开始敬表。一位老者喊道:“一叩首,祝愿祖国昌盛,全村人丁兴旺;二叩首,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叩首,祝愿全村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学子们金榜题名”。礼毕,鼓乐响起,礼炮齐鸣,响彻山谷。人们一边唱着大秧歌,一边排开了“喜迎新春,国泰民安”的标语。随着隆隆礼炮声,山谷飞起了锦鸡、鸟群等,河湾跑出了几只野兔朝着山前奔去,这可是祥年的好兆头啊!  

  迎喜神返回时,有的人拔一把干柴回来,意寓着招财进宝,年青人互相留影,群发抖音。孩子们蹦蹦跳跳背诵唐诗宋词。村中心四个高音喇叭高唱着欢乐歌曲,整个村子沉浸在相聚的欢乐气氛之中。  

  迎喜神,既是我们年俗文化的传承,也是全村的喜庆聚会。我们拜访族亲、乡亲,这是期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乡亲们互相交流的机会。这一天,家家从中午到晚上酒菜不离席,村民互相走访,来你家喝上两盅好酒,到他家品尝美味饭菜。每到一家,主人总是热情相待,盘腿坐在热炕头。纯朴的家乡人,记忆中的家乡饭,浓浓的家乡情,更增添了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前些年,有几次迎喜神让我记忆犹新。在我小时候的一个正月初二上午,人们敲锣打鼓,扛着红旗,拿着锹镐箩筐,到村前河湾开大会。高呼口号,大唱歌曲,要把烂河滩变良田。人们开始刨土垫地,男人们刨冻土装筐,女人们两人抬一筐土,裹着小脚的母亲也在其中。一位小学老师在河湾的石壁上写下了“农业学大寨”的大红字。我们一群孩子在河滩玩打仗,扔土圪垯。那时也不懂事,只听大人们悄悄地说:现在叫学大寨,不叫迎喜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土地承包到户的第二年,农民自主耕种,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正月初二一大早,几个人敲锣打鼓,从西到东边走边喊:“迎喜神啦!”人们拉着驴骡,赶着牛羊,前往河湾迎喜神。这一天,人们共同的话题就是一年的收成。你打了多少粮食,他起了多少山药,谁家养起了多少牛羊等等。迎喜神结束,村民们开始组织秧歌队,举行踢场子、踩院子活动,还请来了戏剧老师教唱大戏,成立了“社火”班子,我也是班子的一员,正月和农闲时节还会到邻村演出。  

  村民们对迎喜神活动高涨的热情,充分体现了我村团结向上的凝聚力。不论在外的游子们,还是在村里的创业者,不忘初心,不忘乡情,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迎喜神给我注入了活力与能量,家乡永远是我温馨的港湾,父老乡亲就是我心中的喜神。  

(责任编辑:张楠)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