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原创】土默川唱大戏——看戏•说戏
来源:塞北风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9年03月11日 10:32

  老家在农村吧,耳儒目染,就喜欢上了戏,渐渐地还成了一个‘愣子’,小时候就听姥姥说:‘唱戏的是个疯子,看戏的是个愣子’,我现在就属于这‘愣呆计’之一(土默川土语傻子)。

  小时候除了看过那八个革命样板戏,真正的传统戏一个没看过,但听过,是姥姥姥爷、舅舅、姑姑姑父,还有父母等这些个‘愣子’们在家里偷悄悄的啍唱些晋剧呀,二人台的片断,也只觉得是好听,不得其解,可有首儿歌却记忆犹新:‘扯锯拉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搬闺女/叫女婿/外孙闺女也要去/一笤帚圪塔打回去!’(旧时女孩子是不能出门看戏的,所以要打回去了)。

  真正的看大戏是在改革开放后,逢年过节,庆丰收赶交流(赶集)村里面都要搭台唱戏的。土默川管晋剧叫大戏,二人台、爬山调等叫小戏,因为土默川的汉族大多数是‘走西口’的山西移民,二人台又是蒙汉艺术的结晶,所以深受欢迎和喜爱。那时只要村里唱戏,村里的亲戚总会邀我们去看戏,只要我在假期,也总会跟着父母回村里看戏,那时也才知道,凡唱戏必有集,戏场的周围或街巷就会自然形成一个集市,人们在看戏的同时也顺便采买些日常生活生产用品。土默川秋收后的这种形式称其为‘赶交流’,物质交流大会吗。扶老携幼,摩肩擦踵,热闹非凡。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后来我不仅是只看热闹的‘愣子’了,还对那些‘疯子’们也感兴趣了。这个兴趣不仅仅是也有想粉墨登场的欲望,更多的是对戏剧、对民俗、对文史更有感情了,也促成了我上高中时选择了文科班,然后又坚守到今天。凄美婉转的二人台小戏《走西口》,悲壮激昂的二人台对唱《拉骆驼》,我就想这‘走西口’究竟是咋回事?‘拉骆驼’又究竟为哪般?晋剧《金水桥》《王宝钏》(又名《打金枝》)弘扬的是什么?历史上真有吗?《包龙图》的包拯等等。总在我的脑海里划着?总想着去寻找点什么信息和答案。还有,假如让我来演又会演出来什么样子。

  土默川人爱看戏,看戏时也是很讲规矩和美德的,约定俗成,老人们坐前排,妇女儿童在中间,最后面是中年人,两侧是青壮人,就是有时看戏的人较少,也极少有年轻人(除了孩子们)坐到或站到前排的,那怕前排只有一个老人。这种美德传承至今。

  土默川戏迷众多,不但是中老年人,还有许多喜欢戏曲的年轻人,同样看的津津有味,更有从戏迷成为票友,又从票友成为艺人的。说戏曲在衰落,渐行渐远了,那都是些‘宅’着的孤陋寡闻的城里人,或干脆说是‘别有用心’的人。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相信这传统文化更会发扬光大。

  土默川人看戏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大戏都是请山西的专业性的民间大剧团,小戏大都是本土的民间剧团或著名艺人,因为土默川就是二人台、爬山调生长的沃土。无论大戏还是小戏,许多名家人们都是耳熟能详的,晋剧的丁果仙、王爱爱、康翠玲、杨胜鹏,二人台的班玉莲、任粉枝、刘银威、亢文彬等等,都曾经是一代名家,许多人也以曾经看过他们的戏为自豪,为‘牛逼’的资本,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有许多有关这方面的常识和故事也是听他老人家讲的。

  在土默川唱大戏,人们称之为‘请戏’,旧时多是由乡绅及行会,也就是有钱人出资来请。改革开放初是‘起钱’来请,就是村民们每家每户出点钱来‘请戏’,红火热闹一下。如今又轮回了,‘请戏’又由村里的能人们,也就是那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来承担了,村委会就是个组织者了。当然‘请戏’还有另一种形式,即婚丧嫁娶时,也有请戏班子来贺的。

  哪什么叫戏呢?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中国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文戏有武戏,集‘唱、念、做、打’于一体,角色分‘生、旦、净、未、丑’,在世界戏剧史上独具一格,独树一帜。中国的戏曲虽然产生的比希腊、印度晚些,但早在汉代就有百戏的记载了。

  戏,是由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曲有四个元素一‘演员’、‘故事’(情景)、‘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而演员是四个元素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有扮演的能力,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能很好的伸张。故名演员叫‘台柱子’,又称‘角儿’‘大腕’。

  我写过小戏,也跟过戏班子,深知戏曲演员的艰辛和不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旧时学戏叫‘打戏’,因那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普及很低,要言传身教,口口相传,被师傅‘打’便是常态。现在有了各种戏校及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但不下一定的功夫,同样成不了一个好演员。如今各类民间剧团是活跃在基层的主流,他们常年累月走乡串村,可谓舞台就是他们的家一前后唱戏,后台生活……做了母亲的年轻女演员们甚至还要带着孩子奔波,边演戏边照顾孩子,自然也就又培养了又一代接班人,使传统艺术代代相传。

  不知何时,‘戏子误国’的谬论又盛行开了,中国戏曲两千来年,哪朝哪代是被‘戏子’给误的、给出卖的?时风日下,是社会出了问题,归究于‘戏子’,真的是荒唐和别有用心,即使被‘误’了,也绝对不是这些戏曲演员们,在此,我向这些深入基层,给普通百姓带来欢乐和艺术享受的、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道个谢,致个敬,你们辛苦了!

(责任编辑:张楠)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