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原创】青城 • 土默特议事厅
来源:塞北风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9年04月17日 10:11

  在呼和浩特市旧城繁华的大北街有一个小巷叫议事厅巷,因这里座落着一座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官署——土默特议事厅,也称土默特旗务衙署。它与一般的封建官府有许多不同之处,其称谓没有什么‘府’、‘署’之类的官衙意味,而是叫做‘议事厅’。其政治制度更是别具一格,全国绝无仅有。记载着土默川和土默特部的沧桑巨变。

  
    清代,蒙古族各部落实行的是盟旗制,大都是王公世袭。唯独土默川的土默特部执行的是议会式的集体领导制度。

  原先土默特部也实行的是王位世袭制。阿勒坦汗之前,以‘汗’位相传。阿勒坦汗与明朝交好,于隆庆五年(1571年)被封为‘顺义王’,其后也子孙相袭。第四代顺义王去世后其子俄木布执掌了土默特部,后来他归顺了后金(清朝前身),不久以谋叛罪名被清廷削职为民,自此废除王位,土默特部就再也没有王爷了。

  
   清初,土默特被分为左、右两翼,各设都统一人,为世袭职。后来又把两翼合设一名都统,子孙相袭。传到雍正、乾隆年间,土默特都统是丹津。丹津之后,又被停止了世袭。都统一职改由政府直接委任。在都统之下,设有十二参领议事厅,是具体办事机构,掌握着旗里的政务。十二参领是集体负责制,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全体会议讨论,并且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如果有一人坚决不同意,就不能形成决议。十二参领中,共同推举出二人,分别为‘户政官房’和‘兵司官房’,分别负责着民政和军事方面的工作,同时他们二人也肩负着召集人的职责。

  参领是三品官。时全旗设有十二个甲浪(也称甲兰),左右两翼各六个,每甲浪辖五个苏木(苏木相当于现今的乡,牧区旗有许多乡的建制仍称为苏木,乡长称苏木长),共60个苏木,苏木的领导人叫佐领,分为勋旧佐领、世管佐领和公中佐领。60个佐领中,勋旧、世管和公中各占一半,勋旧和世管是世袭制,代代相传拥有一个苏木,公中不能袭位,举荐产生。每五个苏木组成一个甲浪,从五个佐领中选出一人为‘参领’(仍兼佐领),蒙古语称之为‘嘎拉达’。至今土默川上有许多村落叫‘甲浪板’或‘甲兰板’,就是当时有参领居住过。回民区还有条‘伊嘎拉达巷’,就是因为有一名叫伊精阿的参领在这条巷内居住过,人们就以其名的第一个字——‘伊’和他的官职‘嘎拉达’命名了这条街巷。而许多上了年岁的的人,尤其是在乡村的中老年仍然把较大的领导干部称为‘嘎拉达’。

  
   土默特特这种集体秉政制度,一直沿袭到民国初年。民国三年(1914年)设‘总管公暑’,20世纪30年代更名为‘土默特特别旗政府’,土默特旗的官府才逐渐趋于通常的政府模式。这处议事厅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结束了封建的‘旗县并存,蒙汉分治’的制度,仍为土默特旗人民政府驻所。后行政区划变更土默特旗分为左、右两旗,土默特左旗人民政府迁往察素齐镇,土默特右旗人民政府设在萨拉齐镇。20世纪70年代,向阳区革命委员会(今玉泉区人民政府前身,文革时政府统叫‘革委会’,玉泉区被改名为向阳区)占用该院,在此办公多年。

   

    如今,几经修缮改建的议事厅,院当中建的两排平房已拆除,议事大厅、东西厢房依在,其梁架结构和外形,依然是清代建筑的旧容颜。大门虽已陈旧,但仍然是明柱挑檐,古韵犹存。

(责任编辑:张楠)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