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来哈萨尔圣地赴一场“敖包之约”
来源:通辽日报      作者:康桂君
时间:2019年07月03日 11:42

   

  民众参加祭敖包仪式

   

  雨中诵经

   

  萨满击鼓

  6月29日一大早,46岁的哈申高娃从呼和浩特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回到通辽,去参加祭敖包活动。这是她每年必须回来的日子。

  当日,由中共通辽市委宣传部、通辽市民族事务委员会、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通辽市体育局、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的通辽市第11届科尔沁敖包文化节在哈萨尔圣地蒙古风情园举行。

  上午8时许,人们身着蒙古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尽管天空飘着雨,但毫不影响民众的虔诚。他们有的与好友结伴而来,有的全家出动。祭祀现场,几十名摄影爱好者有备而来。“现在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东西越来越少,抓怕一些留起来。”一位操着一口浓重的辽宁口音的摄影爱好者拎着“长焦”跑来跑去,以期能够拍到满意的照片。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来参加祭敖包仪式的人群中,有不少人是从北京、辽宁省和河北省赶来的。

  大约九点钟,祭祀仪式开始,一边由萨满击鼓列队跳跃出场,祈求长生天恩泽于大地富庶生机、远离邪恶,一边由喇嘛们奏乐诵经,祈祷天下安泰、福满人间。萨满和博克手列队走过,人们无比虔诚地插在队伍里,人越聚越多,齐声高呼“呼瑞艾”(天赐吉祥福禄惠顾于你我他和天下万物生灵)。所有民众按顺时针方向绕敖包转三圈,边走边洒酒水和鲜奶,将五谷杂粮抛向高高的敖包,祈祷风调雨顺,祈福吉祥安康。

  “小时候,我奶奶经常领着我们姐妹一起祭敖包,祭奠逝去的亲人,祈祷生活安康,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呼市教学,就再也没有机会祭敖包。后来,听说家乡举办敖包节,我就开始回来参加,算起来已经连续五年了。”在哈萨尔蒙古风情园的神祗敖包前,晨风舞动五彩绸布条,空气中弥漫着焚香的味道,哈申高娃听着喇嘛们吟唱经文,回忆她童年祭祀敖包的场景。

  她说,敖包是蒙古语,就是堆子的意思。敖包是蒙古族的安全保护神。追溯到久远的年代,像大海一样的一望无垠的草原,没有可以指路的标识,人们就垒石成堆或垒土成堆,作为路标和界标,这就是敖包的最初来历。牧民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向“敖包”跪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

  “敖包是蒙古族人的图腾,在辽阔的草原上有多少敖包,就有多少美丽的传说。自古以来,蒙古民族通过一年一度的隆重祭祀敖包‘神灵’的形式,传承和发扬光大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理念,使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进一步统一规范,人人都把敬畏生命、珍爱生态、和谐自然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祭敖包仪式的主持叁布拉诺日布说,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是蒙古族人心灵的圣地。祭祀敖包是科尔沁蒙古族对游牧生活的远古怀念,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敖包祭祀文化已经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萨尔圣地内建立的哈布图·哈萨尔神祗敖包是通辽市内首座敖包,也是每年祭拜人数最多的敖包,2016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民俗学会、蒙古学学会命名为自治区首批知名敖包。

  哈萨尔圣地蒙古风情园董事长朝克说:“迄今为止,哈萨尔圣地敖包祭祀文化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今年是第11届,科尔沁敖包文化节定于每年阴历五月二十七日举行。我们每年举办哈萨尔神祗敖包祭祀活动,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敖包,让更多的游客也了解科尔沁文化。”

  当日上午,起初的细雨在祭祀活动即将结束时突然转为大雨。大家都说,每年向先祖和神灵祈过愿后,都会下雨。人们认为这是先祖和神灵听见了他们的祈求,在帮助他们实现“水草丰美,牛羊壮硕”的愿望。

  这是科尔沁草原人朴实的愿望和信任,与千年之前的蒙古先祖们声声呼应。祭祀结束后,人们在蒙古包里载歌载舞,超越时间和空间,那些最原始质朴的信仰始终都在。

(责任编辑:张楠)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