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原创】青城故事——土默川的麦收
来源:塞北风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9年07月19日 10:27

  土默川农谚:麦子不受中伏的气。

  土默川俗话:男人拔麦子,女人坐月子。

  土默川,又称敕勒川,那首千古绝唱:“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敕勒歌》描述的就是这里。这里水草肥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民族儿女。明末蒙古族土默特部驻牧这里改称土默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了。从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大力发展“板升农业”到“走西口”的移民大量迁徙定居,土默川逐渐由游牧变成了农耕之地。

    

  土默川这块水草肥美的风水宝地,由于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特别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现在我们行走在土默川总会看到大片的玉米地,还似乎有种到了冀中青沙帐的感觉,其实土默川大量的种植玉米也就是这二十多年的事,随着年轻人的大量涌入城市和奶牛业的发展,玉米才开始被大量种植,因为种玉米相对种小玉省好大的投入和力气,产量还高。可无论是旧时,还是三十年前,尤其是人民公社时代,土默川大量种植的是小麦,因此土默川还被誉为——米粮川,是内蒙古的主要产粮区和富裕之地。

  先说说“麦子不受中伏的气”,每种农作物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成熟期,土默川的小麦成熟期就是在农历六月的初伏天,此时太阳最毒,天气也最热,有利于小麦收割后的晾晒,可说也怪了,这几天土默川还总会阴雨绵绵,给麦收带来一定的影响,那不会等到中伏再收吗?一过中伏小麦就熟透了,金黄黄沉甸甸的压弯了腰,收割起来极大的不方便不说,麦粒也“暴”了,就这么几天的光景,此麦就成彼麦了,这就叫农时,也就有了“麦子不受中伏气”的聚会了土默川劳动人民智慧的谚语。为了抢这个农时,让小麦不受气,那怕是阴雨天农民们也要与老天爷“斗”,没明没夜地抢收,因此,土默川还就有了收麦是“从龙王爷嘴里抢食”呢一说。

  再说“男人拔麦子,女人坐月子”,形容这是最苦最累最受罪最劳人的营生,尤其是拔麦子,为了使土地松动,不留麦茬,有时会用手拔麦子,但常常会秸秆勒破手,那时农民也没有手套可戴,就用布条缠着手,但对于长满老茧的老农民,那层厚厚的茧就是最好的“手套”了。无论是拔麦子,还是割麦子,是最能看出是不是能吃苦的庄稼汉。

  我的老家在土默川的毕克齐镇,小时候每当暑假的时候总会在村里度过,也就目睹,甚至参加过麦收。

  生产队的时候一到麦收几乎是全队(村)总动员齐上阵,可以说从早到晚连轴转。进入麦田(此时已少有拨麦子的了),打头阵的是经验丰富和年轻力壮的,挥舞起镰刀,弯腰低头嗖嗖滴割麦子,技术好的很快就割到田头了,稍差点也就割了一半。后面紧跟着是妇女及老人们,他们负责捆起来扎成捆,最后是孩子们提着篮或拿着袋捡麦穗,我就曾是这“儿童团”的一员。提供后勤保障的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我的一个姨夫是赤脚医生,每当麦收的时候,他会在磨坊熬绿豆汤,装在水桶里送到田间地头,更重要的他还负责给受了小伤的和身体略有不适的包扎伤口和吃药。有那些初学割麦的,特别是上山下乡的知青,难免就会手忙脚乱的出点小伤,老人妇女儿童们也偶有身体不适者。其实那赤脚医生的药箱里也没几样子药,有小伤口的抹点红药水,人们也叫它220,包上点纱布就行了,身体不适的给喝上片安乃静,也算是止痛片吧就好了,可那年代的人们视这些小伤小病为毛毛雨,没有一个下火线的。

  收好的麦子要用马车牛车,或干脆肩挑运到打谷场,土默川叫场院,用碾子进行碾压使麦穗和麦粒彻底分离,再扬场把尘埃吹走,最后摊开晾晒等一系列的劳作,才能算大功基本上告成吧。

  
    麦收时最怕遇连阴雨甚至是暴雨,这样麦子就会生芽的,即便是来雨前把麦子割倒了,但若突遇一场雨,道路泥泞车是无法进入到场院,扎好的麦捆浸泡雨水中就会生芽,这是乡亲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最无可奈何的。生了芽的麦子不但影响出面率,味道也会变,老乡们就会感叹:又要吃生芽麦子啦。可房漏偏逢连阴雨,土默川一麦收,龙王爷就跟着起哄,所以土默川的麦收人们感叹为:从龙王爷嘴里抢食呢。

  我经历过“从龙王爷嘴里抢食”的“战斗”,1976年父亲在土左旗塔布赛公社乃莫板大队下乡,也就是下乡干部,帮助农村“抓革命,促生产”,暑假父亲就把我也带过来了,可正遇上麦收,那天麦捆成堆成片的在田里,突然来了场暴雨,若不及时抢出生芽是无疑了,可村里的劳力又有限,父亲他们急忙用电话向城里的单位救援,父亲的单位是一个大工厂叫内蒙古铸锻厂,半天的时间吧,工厂里的卡车就拉着基干民兵连上百号人赶到了……从下午一直干到夜间,然后就合衣而卧在村小学,我当时参与了烧开水和做晚饭的打杂活计,因为那年我已12岁啦,至今想起来都很感动,这样子的工农一家亲的场面真的很难忘,如今也许就是一个传说啦。

  近几年由于玉米市场行情的不断下跌和畜牲业,尤其是农户养奶牛养羊大面积减少,再加之城里人又要吃绿色食品和新鲜粮食了,土默川的小麦种植又逐渐恢复和增加了,虽不象过去那样麦浪滚滚的壮观,但也有了许多生机,更大的变化是虽仍怕受中伏的气,仍怕遇上雨,但收割机一条龙似的作业取代了过去许多繁重的程序,收几亩地也就是几分钟的事,这样也就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种小麦的积极性和热情。

  曾经我看着土默川的青纱帐百感交集,今天又跟着收割机收麦,同样又是一种百感交集……

(责任编辑:张楠)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