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民族风韵
【原创】青城故事---起山药
来源:塞北风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9年09月23日 09:52

  有句顺口溜:内蒙古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说得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尤其是土默川和大青山谷这的特色产品。山药,学名马铃薯,土默川叫它山药、山药蛋、土豆。山药性喜凉高燥,对土壤适合性较强,但以蔬松肥活的沙质土为佳,块茎粮菜兼作,也作淀粉、酒精的原料。大青山谷地和土默川昼夜温差大,对块茎的养份积累很有利,加之砂质土地较多,很适宜栽种山药,故这里有“中国薯都”之誉,其中武川县的山药更是闻名遐迩。

  
    金秋是丰收的季节,今年雨水充沛,山药更是喜获丰收。我们这里把收山药叫“起山药”,过去在机械化作业不高,甚至没有机械化的时候,“起”山药普遍是人工,就是用铁锹把山药从地里挖出来,然后再捡拾到麻袋、罗筐里,是个挺费力气的活,更是个需要大量人力的活,此时劳力还显得特别紧缺。如今虽说农机具能把山药“挖”出来了,可捡山药、装山药和放山药还得靠人力。这些年每当收山药的时候,就有许多来自云贵川,陕甘宁等地的妇女们涌到这里捡山药,最高一天的工钱三百元,也成为了当地的一景。看着这场景,我的记忆又回到了30多年前。

  
    物质匮乏的年代山药是人们的主要冬储食品,那时家里的人口又较多,每家一年消费个几百斤是富富有余的。此时,呼和浩特市的企事业等单位也开始为职工们去后山(武川县)拉山药了,说是拉山药,其实更多的是帮着农民起山药和装山药。职工多的单位需求量也特别大,那就挑选些身强力壮的富有干农活经验的住在后山的村里,可谓“同吃同住同劳动”,也起早贪黑的劳作在地里,晚上回到农民的家里,吃着煮山药、烧山药、炒山药丝,还有那喷香的莜面,再炒上点土鸡蛋,来上一壶烧酒,工人手头多少比农民宽裕些,也会卖几个罐头当下酒莱,很惬意的。这场景我是经历过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内蒙古铸锻厂,厂里的职工有近两千人,按人均需求量一百斤,那也是十几万斤的,可以说能把一两个村的山药地都包了。十几个人分散着住在农民家里,当然了吃饭要给钱和粮票的,这工作一般需要一周左右时间。因为每年都要去,有的工友还同房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记得一个师傅的房东老汉有七十多岁了,说是解放前去过归化城(呼和浩特市旧城),最难忘的是吃过的烧麦,让师傅下次来给他卖几个烧麦。那时交通运输还不是很发达和方便,尤其是到偏僻山村费时又费力的,但师傅一直念念不忘,来年真的带着烧麦去的。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吧,市场的大门也打开了,交通运输也大有改善了,工厂也不景气了,这拉山药、起山药的场景也就成了历史,成为了留在脑海里的美好记忆。

(责任编辑:张楠)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