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图说天下
【原创】西乌旗蒙古族的非遗
来源:塞北风      作者:张永刚
时间:2018年12月18日 10:41

 

  蒙古民族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游牧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多的民俗文化都是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流传继承下来的。

  蒙古包的营造技艺入选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包是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地方性建筑,是蒙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间艺人和牧民们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当马头琴声响起的时候我们甚至就可以想象到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的场景。

  骨雕是一门古老的雕刻技艺,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随着历史的变迁,骨雕从日用品逐渐演变为装饰品,我们现在看到的骨雕已是非常精美的工艺品,通过不同的刀法雕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等作品。蒙古族传统骨雕作品,不仅体会到作品“脱壳而出”的快慰,而且还能感受到各种刀法产生的特殊韵味,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产生新的意韵。

  内蒙古牛皮画工艺创作灵感来源于古老而辽阔的大草原,祖祖辈辈放牧牛羊的草原人创作了大量精致而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皮画用的"画纸"是用优质的整张牛皮,经过传统工艺精致而成,再在皮上彩绘。

  蒙古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蒙古族千百年来以游牧为生计,以迁徙为活动范畴。在游牧和迁徙活动中绳索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工具。每个蒙古人的生活如骑马、放羊、放驼、放牛、吃水、都离不开绳索,可以说绳是蒙古族第二生命。蒙古族主要以游牧生活为基础,所以在千百年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出了灿烂的绳艺文化。蒙古族绳索不仅数量繁多,工艺精湛,而且使用分工非常精细。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搓绳,而且每个人,每个牲畜都有专用绳索。蒙古人对绳索特别爱护、春、夏、秋、冬都用不同的绳索。

  炒米、奶茶、奶豆腐、奶皮子等奶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用马、牛、羊和骆驼的天然纯奶制成的,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蒙古族食品中的上品,曾被称为“百食之长”,无论居家餐饮、宴宾待客,还是敬奉祖先神灵,都是不可缺少的。

  乌珠穆沁熏皮袍是乌珠穆沁服饰中的一种,传统的乌珠穆沁熏皮袍制作技艺其制作工序讲究、历时长、步骤繁冗,主要步骤分为:清洗羊皮、软化羊皮、熏制羊皮、裁剪、缝制、装饰等,乌珠穆沁熏制皮袍在传统民族服饰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颜色和绸缎装饰的配置,在蒙古族传统服饰中独具一格,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文化价值。由于熏制皮袍制作技术难度大,传统制作技艺老人大多年事已高,如今制作乌珠穆沁熏皮袍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2009年,东乌珠穆沁旗申报的乌珠穆沁熏皮袍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珠穆沁熏皮袍是乌珠穆沁人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一直传承和发展下来的,具有自己独特的缝制手艺。乌穆沁熏皮袍制作工艺讲究、款式古朴、装饰美观。非常适合当地环境气候与牧业生产劳动。熏皮袍用酸奶熟化,用特制的刮刀划鞣、用秋季牛粪熏制而成,所以具有防水、防蛀、防污和久穿不变型、美观大方等特点。

  蒙古族是个善于装饰生活的民族。刺绣作为民族服饰的主体工艺,应用范围很广,几乎涉及了服饰、佩饰、生活用具等各个方面,是蒙古族一直沿用的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情趣。

  自古以来草原的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艺术。主要师从于母亲,刺绣将伴其一生。在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而且应用范围广泛。心灵手巧的蒙古族妇女,仅凭一缕丝线,几片绸缎,巧妙地缝绣出一件件凝聚生活哲理,包含人间情趣的各种服饰以及生活日用品,可谓锦绣花团,竟相争妍。

  一个民族的刺绣图案,能够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历史。图案纹样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有迹可寻,有源可溯,是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蒙古族刺绣,是民间艺术家们的作品,构图生动巧妙,题材广泛。凡是生活中有的,图案中就有所反映,生活中没有的,也有他们的追求和向往。凡花草、鸟兽、鱼虫、山水……无所不有。蒙古族妇女最常用的绣法有平绣、贴绣、素绣、彩绣、堆绣、盘绣、缉花、锁边绣等十余种。蒙古族所穿的长袍、帽子、靴子,佩带的碗袋、荷包、马鞍具以及所用的生活用品,都是自己精心设计和刺绣出来的。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