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文化悦读
小年,说不完的灶王爷
来源: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作者:张正义
时间:2019年01月28日 10:13

   

   

  说话不及,腊月二十三,小年儿,是祭灶的日子。喜欢打破砂锅问(纹)到底的人们不禁要追问,我们所祭的老灶爷究竟是何方神仙,姓啥名谁?为什么还有“女不祭灶,男不圆(拜)月”的说头?

  灶的出现离不开火,先民们在住地烧起一堆堆长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烤食制器、防御野兽,这就是最原始的灶。在当时的母系氏族社会里,灶是由氏族里威望最高的妇女管理着。今天,我国人民除夕围炉守岁的习俗,就是残存的原始遗风。

  我国最初的灶神是位女性,《庄子》说她“着赤衣,状如美女”。后来道家的经典把灶神说成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种火老母元君”,她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孙、运火将军、进火神母等三十六神。她专门管理人间住所,记下每家人的善恶,夜半上奏天庭。人们大概嫌红衣女郎不大稳重,便用这位灶神奶奶取而代之。后来她还常与灶王爷并肩而坐,共享人间糖瓜。

   

  汉代以后,出现了男灶神。当时,灶神颇受人们敬重,祭品的规格与社稷神同等,充当老灶爷的人也不可小觑,都是一些头面人物。《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则认为“火正祝融为灶神”。人们让极受敬仰的黄帝、炎帝或火神祝融来充当灶神,并认为老灶爷的神职是掌管人们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主要是为了感激和颂扬灶神的功德。

  以后,有关灶神的传说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不同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三个版本。

  版本之一:张单之说。也许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首民谣:“灶王爷本姓张,摇摇摆摆下了乡。白天吃的油盐饭,晚上喝的烂面汤。岁末上天言好事,年初下界降吉祥。”这首民谣来自张单休妻的传说。从前有一个人,姓张名单,字子郭。他的妻子叫郭丁香,为人勤劳贤惠、孝顺父母。张单不愿守在家里种地,就出门做生意。后来发了财,回家后竟嫌弃起自己的糟糠之妻来,一纸休书把郭丁香赶出了家门。第二年他又娶进一位名叫李海棠的妓女做老婆。由于李海棠生活挥霍奢侈,而张单在外又吃喝嫖赌,很快家道败落。后来的一场大火又将家里的财产全部烧光,李海棠经不起贫寒,就改嫁他人。从那以后,张单只得靠乞讨度日。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他要饭时竟然要到了自己的原配妻子郭丁香的家里,面对善良的郭丁香,他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一头钻进炉灶里,说什么也不肯出来,被活活憋死了。后来玉皇大帝把张单封为灶王,也许是为了警戒人们不要犯他犯过的错误吧,还命令他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一年来这一家的言行。

  版本之二:张奎之说。 张奎是明代人许仲琳根据历史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名著《封神演义》中的一位传奇式人物。武艺高强、身怀绝技的张奎、高兰英夫妇俩镇守渑池雄关,为了捍卫即将覆灭的殷纣王朝,在敌众我寡、后无援兵的情况下,张奎利用地行之术,借助座骑“独角乌烟兽”的威力,高兰英利用“太阳神针”密切配合,在守卫渑池之战中,连斩周武王的伐纣名将十多名,死伤兵卒无数,是武王伐纣征战过程中最为残酷的一场恶战。《封神演义》在“渑池县五岳归天”、“土行孙夫妻阵亡”等章回里,对这场撼天动地的战斗描写得淋漓尽致。后来,姜子牙受玉虚宫元始天尊之命,将伐纣征战中阵亡的忠臣良将各封神位。张奎被封为七杀星,高兰英被封为桃花星。他们被封了神位以后都是干什么的?我想,恐怕多数人不知道。可是,长期以来河南渑池人都说张奎是灶神,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家之主“老灶爷”,他的夫人高兰英当然就是“老灶奶”了。每年腊月二十三,人们都要摆供烧香,叩头祭拜,要送其“上天言好事”,初一五更时分要迎其“回宫降吉祥”。《封神演义》的内容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虚构的一面。至于书中内容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现在的人无法也没有必要去认真考究。河南渑池人对于发生在两千八百多年前的这一历史故事的了解,除了书籍、电视外,还有许多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地名传说。如当时的渑池关就在扣门山(今属陈村乡),附近的张寨、张沟、寨疙瘩、红土坡、大石坪、土门洼等地名的来历都与这一战事有关。那里的煤窑沟内至今还有着张奎墓。

   

  除以上两种版本之外,还有第三种版本:玉帝女婿之说,姓啥名谁就不得而知了,流传也较广。说是有一年,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呆久了觉得烦闷,也跟随母亲下到了凡间。她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时看到人间有那么多的恩爱夫妻,她也很向往真挚的爱情。后来她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她觉得这个人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闻听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打下凡间,不许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皇大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们就称那个“穷烧火的”为“老灶爷”,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老灶奶”了。

  过去年画上的老灶爷都是身穿红绿袍,头戴官纱,慈眉善目,是个留有三绺长胡子的白胖老头儿,完全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官气。河南和山东一带,不管流传版本如何不同,但都说老灶爷原本姓张,这一点大体一致。全国姓张的人家常会感叹,我们姓张的人,出个玉皇大帝,是至尊神仙,他姓张,还出了个老灶爷,他也姓张。至于这老灶爷是哪个级别的官职,据说他可以上通天界,下统五行,管人住宅,记人诸善恶及其功德,看来权力不小。说到职称,有的称他“九天东厨司命九天元皇灶君感应天尊”,还有的称他“南天护福星君利济真卿东厨司命万化天尊”,如此头衔是够威风的,只是至今他岁岁年年,年年岁岁仍在人们的小灶火间内“办公”。

   

  《敬灶全书》说,老灶爷“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被举告者,大错则减寿三百天,小错也要折寿一百日。这有多厉害呀!人们既然惹他不起,又躲不起,只好在上供时想点办法。于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要供上许多糖瓜,用糖瓜糊住了老灶爷的嘴,他就不能说人家的坏话了,如要说也只能是些甜言蜜语。人们还在他的像旁贴上这样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从此,家家户户都供奉着老灶爷、老灶奶。百姓们相信,锅台上只要供上这二位神仙,家里的一切财产,你就尽管把心放宽,二位神仙会忠心耿耿地替你看管。

   

  至于民间流传“女不祭灶,男不圆(拜)月”的说法,并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实际上是对这种风俗习惯的一种误解。准确地解读应该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种有趣的现象,叫忌讳。忌讳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吃喝拉撒,折射出传统伦理观念的一般规律,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如果谁违反了这个规律,周围的环境就会让他难以生存。众所周知,月亮是中国人心目中寄托了许多情思的图腾。由于传说月亮中有嫦娥,而有关嫦娥的故事,却使后人褒贬不一的。嫦娥对丈夫的不忠,确实有线索可寻。不过飞到月宫以后的孤寂,是出乎嫦娥的意料的,所以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充满体贴的诗句。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一直有这么一个说法:“男不拜月”。不拜月,源于月宫嫦娥不明不白的上天,也源于她对丈夫的不忠,更源于她曾经是一个异常美丽的女人。况且,七夕乞巧,本身就是人家女孩家的业务,哪里有老爷们掺乎的份儿。设想一下,一个貌若天仙的女人,每天在寂寞中苦熬时光,如果遇着一个英俊帅气的男人,在月光下款款下拜,那个女子将会感动成什么模样?看到月中的嫦娥,那男子还能够安生吗?

  “女不祭灶”,就更有意思了。传说中的老灶爷是一个非常英俊的男士。他的皮肤细腻红润有光泽。想来也是,每天在灶头蹲着,油的烟雾加上水汽一天到晚的滋润,想不细腻红润也不行啊。他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估计这个形象也是玉帝喜欢的。玉帝将感觉中的好工作派给了他,有的人还猜测他俩都姓张,很难说同姓之间没有私心。你想一下,什么都不用干,成天吃香的喝辣的。穷人家的饭菜不想吃了,就到富人家换换口味,鸡鸭鱼肉那不是想什么有什么?腻味了,就再回到小门小户,弄点清淡的调调口。再安排一个妇道人家去祭灶,就正好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忌讳,男女对眼,日久生情,难免生出风流韵事来,似这样的事情防不胜防。所以,“女不祭灶”,这,您千万不要忘记,也千万不要误会,人家这种性别角色安排是符合人世间常规的伦理的。

(责任编辑:张楠)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