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文化悦读
中国基础教育是成功的,大学教育很失败
来源:腾讯文化      作者:埃卡特•利鲍 刘嘉
时间:2015年10月19日 12:03

 

  教育是当下最具现实意义的话题之一。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教育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诸多问题以及个人能力及福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个人和社会前景的重要软实力。但关于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究竟应该服务于什么目标却往往见仁见智。

  2015年10月17日,墨卡托沙龙邀请了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与文化教育主席、德国艺术与文化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卡特•利鲍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嘉教授就“教育的作用”进行了深度的对谈,内容涉及中德两国的教育特点、途径和成败等诸多主题。

  以下为活动内容的编辑整理:

 

  刘嘉教授

  刘嘉:教育是个人、家庭、国家的完美统一

  教育是一个合成词,前面是教,后面是育。教是被动的学习过程,育则涉及到之后的终身发展。在中国,教育一词最初被发明的时候,本来是想把被动的学习和后天的主动发展联结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但发展到今天,大家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教”上面。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是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人相信教育的第一个理念,就是它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尤其对于贫穷家庭,父母更注重后天环境的营造,他们相信在教育方面投入越多,就越可能改变小孩的命运。我们从小就听过这么一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意思就是说,只要你好好读书,你就能借此发财,娶上漂亮的老婆。

表面上看,中国教育的特点是非常功利化的,其实它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它把个人的追求、家庭的责任和国家的期望统一在了一起。书中为什么能读出黄金来?很简单,你读了书就可以参加科举,中举了就能够做官,这是个人的成功,也是对自己的家族的一个回馈,继而也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绑在了一起。无论是东林党人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是曾国藩的“立功、立德、立言”,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人对于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一则是教育改变命运,二则教育实现个人、家庭和国家的理想。 

  埃卡特•利鲍教授

  埃卡特•利鲍:教育强调独立性和完整人格

  中国能够通过教育体制,把个人、国家和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载体,这让我觉得了不起。在德国,谈教育这个概念,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它受到了启蒙运动和德国浪漫派两个传统的影响,我们从席勒、歌德的著作中都能够看到教育的影子。

  启蒙时代非常重视教育,它把教育视作人生的中心。它相信人通过受教育可以获得自我,达成自立。当这个自我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我们就可以作为一个自由人进入社会,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就是说,教育其实有时间性,会有结束期。但学习是无止境的,是终身的。从这个角度看,学习就是一个幻觉,是一个乌托邦,但是它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一个视野。但无论是被教育还是学习,在德国都是从成人这个角度去讨论的。

  与中国不同,在西方,我们把社会、政府和个人的责任及任务区分得很清楚。我们并不认为社会、个体和国家之间有非常和谐的关系,它们之间可能也会出现冲突或矛盾。基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是完全不同的领域,因此我们教育的核心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事实上,整个启蒙运动都在强调“独立性”这个概念,人文主义传统也讲求人要充分发挥自己,需要培养出独立完整的人格。一个人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说一个人过了18岁,他就可以自己签署一些合同,这些合同会有法律性,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这对社会也是很重要的,通过这些选择,他们也可以间接对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我想这样的一个概念在德国是很重要的。

  当然,一味强调孩子的独立性也并非没有问题。在启蒙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孩子是未来的成年人,到了浪漫时代,大家觉得孩子仍然是孩子,毕竟是不同于成年人。我们很多家庭希望子女很早就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子女从小就被看成是平等的交流对象,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被看作一种伙伴关系。这样的家庭环境会更轻松,但是也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有时候是过大的负担。但我们也知道,子女跟成年人毕竟有所不同。我们也需要考虑并符合孩子们特殊的情况,这种新的思考方式也开始在德国收到重视。所以,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说西方这种把孩子视作平等伙伴的关系就是成功的关系,它只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模式,也是西方父母愿意选择的模式,他们把自己的责任交给子女。

 

  刘嘉:父母在孩子教育中既要培养独立,也要合理引导

  埃卡特•利鲍教授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

  上世纪新文化运动,其中一个旗帜性的行为就是要打破包办婚姻,奔向自由恋爱,以前的婚姻都是包办的,很多都是进了洞房以后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是什么性格。自由恋爱就是自己去找另一半,这是对人的尊重,小孩不再是作为父母的物品,或者交易的砝码。

  但事实上,有很多来自于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自由恋爱产生的婚姻并不比包办婚姻更加幸福,某些方面上甚至更差。这是什么道理?因为父母相对我们而言已经有了婚姻经验,无论他们的婚姻是成功还是失败,在为自己小孩选择的时候,他们会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一方面他们很独断,另一方面他们也把自己的婚姻经验以包办的方式传递了下去。中国有些传统的观念,诸如门当户对,对于美满婚姻来说,其实是有一定价值的。

  虽然说,我们不能再回到传统的父子关系,如同君臣关系那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要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也要适当扮演伙伴关系。但中国还有一句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亲起到的作用和老师一样,应该动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家庭不应该只是给小孩提供一个舒适的房间,合适的资源,还应该以自己的信念、行为来引导小孩的发展,我认为应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同的成果,家长不能过于独断,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也应该在某些事情上面起到主导的作用。

  刘嘉:中国教育比西方教育更注重公平

  讲中国教育,可能需要回顾一下隋朝。在隋朝,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科举制度。在此之前是门阀制度——相当于西方的贵族制度——你能不能成为贵族,能不能当官得看你父亲是不是贵族,如果你父亲是老百姓你就永远是老百姓。科举制度的出现就意味着只要你考得好就能当官,就能改变命运。

  这就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学习过程,在古代就必须学习古文,在现代就必须参加高考。所有的过程当中,你的父亲是不是高官,基本上起不到作用,你的父亲有多少钱,基本上起不到作用,主要是看小孩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甚至要学很多将来用不到的课程,这也反映了中国的教育理念:早在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中国就采用了精英的教育系统,并通过这种精英的训练办法,把聪明的小孩选拔出来。

  西方大部分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它的公立教育,更多是国家给社会提供的一种最基本的服务方式,是为了让所有人解决文盲的问题。但是,如果你想接受更好的教育,对不起,家长就必须额外花钱上各种课外班。事实上,西方是通过不同教育的差异化进行了一个分层,我说得比较直接一点,穷人就只能读公立学校,富人则选择读私立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BBC拍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56up)》,从小孩7岁开始拍,拍了49年,我们看到了各种演变,但结论是穷人家的小孩长大了之后照样是穷人,富人家的小孩长大了以后依然是富人,这个是通过教育的分层来实现的。相对而言,中国的教育体制对来自贫穷家的小孩可能更加公平。

 

  埃卡特•利鲍:职业教育在德国很受尊重

  对中国教育的细节我不太了解,但这样的制度听起来是在奖赏真正努力的人,遵循了平等的原则。在德国,我们也讨论机会平等和正义的问题。我们总说,每个人都应该根据他自己的能力、现状来获得他应有的成就,但在相关研究中我们发现,对于正义的设想在现实当中不那么容易实现。在大范围的实证调查这,我们会发现机会通常是分布不均的,而且也不可能是百分百均等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相比流水线上的工人家庭,他们的孩子受教育的机遇就会更好,直到今天它依然真实。

  这可能就涉及对“正义”的理解。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工匠,你的命运要由自己来铸造。你的家庭环境比较差,自己就应该更努力,应该让自己的孩子通过教育获得一个好的出发点。如果你想获得更高的成功,社会也应该保障上升的路线是通畅的。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拿出一个卓越的成绩。如果有的人认为成绩一般就足够了,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接受和认同。我们应该提供一个好的教育选择,但学习最终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我们不能创造或者制造学习。

  此外,学术的教育和职教这两个概念也应该有所区分。其实,职业教育在德国的地位是很高的,有时候学术教育甚至比职业教育的质量会稍微低一些,这跟德国对职业的态度和观念相关。在德国,职业教育一般不是针对某一个岗位去培训,而是根据一个行业去教育。这样,他能把理论和实践做一个很好的结合。正因如此,社会也会认同他的位置,从事职业教育的学员对他的工作也感到骄傲和自豪,他的生活品质也会很高。

  近年来,德国也有一个越来越学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很多的专家也在讨论,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进行职教,主要是因为现在有不少行业都缺少职业教育的人才,企业很难找到适应岗位的员工,换言之,社会和企业都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个人也非常赞成实践和学术的相结合,即便在学术理念领域,也应该进一步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刘嘉:中国基础教育是成功的,大学教育很失败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领先的、成熟的,也是成功的。比如说,前段时间的BBC报道,就提到中国教师到英国去教英国学生,经过一学期,相比英国老师的教学,他们的成绩就提高了10%。

  但中国的大学教育却是失败的,从理念到实践,都非常落后。中国的大学体系,相当于是一个西方舶来品。中国最古老的大学北京大学,到现在总共也就110年的历史。中国大学并没有真正把西方大学的一些精髓学到,中国的大学就像一所超级高中,高中怎么教学,大学还怎么教学,高中怎么考试它还怎么考试。中国到现在为止,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讲,教育强调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公平,我们要让每一个来自弱势群体的小孩都有机会能够成功。中国在强调公平这方面,做得相当好。但在教育的差异化方面,中国是做得相当差。人与人的先天禀赋是不一样的。有的更擅长数学,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其他领域,我们中国教育抹煞了个性的发展,这个应该是大学充分做的事情。大学不再是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该进行差异化的教育,针对每个人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发展。没有这个,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是一个致命的伤害。

  大学的停滞直接导致人才到了大学之后,就戛然而止了。结果,读完大学的大学生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毕业即失业。于是,为了延缓失业,又继续再读一个研究生。中国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有着非常悠久的教育历史,但大学教育这块,我们还非常非常年轻。我觉得这一点中国的教育一定要反思,要向德国、美国这种发达国家学习。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