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文化悦读
王昭君传说
来源:呼和浩特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作者:
时间:2015年12月14日 12:20

 

  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王昭君同西施、貂禅、杨贵妃共同被誉为四大美女。昭君出生于汉南郡秭归县(今湖北省兴山县)。公元前37年,汉元帝广选天下美女,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选入宫,成为宫中的一名待诏。

  当时北方草原上活跃着一个游牧民族——匈奴,匈奴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从西汉初年开始,匈奴经常与汉朝发生战争,给人民带来极大的动乱和痛苦。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争政策,经过两次带有决定性的出击,匈奴大败。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并于公元前51年亲自入汉朝觐见汉帝,这便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约150年的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他提出了“愿婿汉氏以自亲”的请求。昭君听说此事后,自愿请求前行。就在她离开汉宫时,汉元帝为她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临辞大会”,表示欢送。在这个场面上,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徊,竦动左右”。

  昭君出塞后,在草原上安心地过着游牧生活,在这里住穹庐、饮酪浆、被毡裘、食畜肉,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习惯并且生儿育女、德布四方。在草原上昭君生活了30 多年,并生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不仅昭君自己为汉匈友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她的教育和感化下,她的子女和后裔也继续为汉匈的友好往来奔走,两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昭君出塞后长城内外出现了长达60多年的和平与繁荣,呈现出“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和平局面。

  塞外青城呼和浩特大黑河南岸,坐落着一座人工夯筑的大土丘,这就是塞外有名的游览胜地——昭君墓。这是一个典型的汉代陵墓,它占地20多亩,高33米,墓体顶部平坦,整个墓体呈覆斗状。

  墓体正前方还矗立着一座“和亲”铜像。这是一座高3.95米,重达5吨之多的红铜铸造的丰碑。它描写的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在结婚庆典时并肩连辔的历史性场面。  作者是来自南国广州的潘鹤教授。

  一九六三年董必武副主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首诗既肯定了昭君出塞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纠正了历代那些舞文弄墨的词客对昭君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所作的歪曲。

  两千年来,在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昭君的传说和故事。特别是在昭君故乡湖北省和昭君出塞后居住过的内蒙古地区,凡是与昭君有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大多数都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昭君的怀念和崇敬,倾注了人民对她的赞美与爱戴,表现出对民族友好、和睦相处、和平欢乐生活的向往。传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们的真挚、朴实,反映着人民群众的观点、立场、感情和无穷的创造力,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也给昭君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以丰富的滋养和材料。近年来,随着民间文学研究的发展,对昭君故事的搜集整理日益得到重视。目前已出版了多种民间故事集,如《王昭君传说》(吴一虹、吴碧云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昭君故里》(吴道周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香溪风情》(黄德炎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王昭君的传说》(兴山县文化馆编辑出版,1980年),《民间传说故事集》(兴山县文化局、兴山县民间文学协会合编,1984年出版)等等。还有一些故事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

  这些传说故事,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大体可分为五个方面:一、赞扬昭君的美丽及其勤劳、善良等优秀品德。二、赞颂昭君帮助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造福故乡的种种业绩。三、表现昭君助人为乐、惩恶扬善的故事。四、表现昭君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对故乡人民怀有深厚的情谊,而家乡人民也对她充满思念和崇敬之情。五、歌颂昭君出塞后为沟通胡汉经济文化交流而做出的种种贡献,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昭君出塞的理解、支持和赞扬,表达了人民渴求民族和睦相处,希望胡汉携手,共同繁荣经济文化的愿望。

  在北方各民族当中一直流传的种种有关昭君的传说,如吴一虹、吴碧云编的《王昭君传说》收录有六篇,内蒙古地区一些报刊(如《鄂尔多斯报》等)也陆续发表过若干篇。这些民间故事,为我们描绘出一位恭谨贤惠、热爱人民、致力与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的昭君形象。塞外人民至今还把她看作和平、幸福的女神,时加奉祀祭奠。与湖北等南方昭君故事不同,北方的昭君传说更多地和塞外的山山水水、风俗人情交织在一起,彼此辉映,因而具有浓郁的北方草原和游牧民族特色。北方昭君传说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她如何消弭战祸、致力和平的故事。几千年来,北方人民饱受民族间战争之苦,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愿望特别强烈,因而对和平友好象征的昭君给予高度赞美。在塞外的传说中,昭君不仅生前帮助人们发展生产、美化生活,而且死后仍然是人民的保护神。

  值得注意的是,昭君故事不但在塞外流传了千百年,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在不断产生新的传说,这突出了王昭君传说强大的生命力。

  昭君出塞是西汉宣帝、元帝时期汉匈关系由战争转向和平、由敌对转向友好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的重要标志。因此,王昭君是民族友好的象征,而昭君出塞是历史上和亲成功的典型,受到汉匈双方的一致欢迎和后人的赞扬,故被视为“和平的象征”。由于汉匈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制衡和双方统治者采取的明智政策,加以王昭君个人所做的种种努力,致使汉匈之间,上承二十年的停战、下开六十年的和平局面得以维持和发展,使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有了一个繁荣的时机,其时间之长,贡献之巨,影响之远,在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王昭君的故事本身,包含着丰富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吸引着从古到今文人墨客的视线,她的美貌,她的命运,她的高尚品质,她的独立人格以及艰难处境及对后代的巨大影响等等,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代又一代文学家、艺术家们发掘不尽的“宝藏源泉”。

  两千多年来,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在中国人民心中始终具有永不衰减的魅力。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的今天,正确理解和评价王昭君,对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平等、民族友好、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