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文化悦读
“召城”由来
来源:呼志办      作者:
时间:2015年12月15日 18:05

  呼和浩特素有“召城”美誉(“召”在蒙古语中意为“寺庙”),这里召庙云集,不计其数,多数建于明代,民间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塞外风情。其中以“银佛寺”(大召)、宽敞博大的席力图召、五寺连襟相映生辉的乌素图召、“广化寺”喇嘛洞召最为有名。

 

  呼和浩特大召寺(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召

  大召寺,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历史上又有“弘慈寺”、“银佛寺”、“大乘法轮召”、“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谓。

  1578年(明神宗万历六年),俺答汗(阿勒坦汗)迎接西藏达赖三世于青海地方,许愿在呼和浩特将“生灵依庇昭释迦牟尼佛像用宝石金银庄严”(《蒙古源流》)。从这时起便开始兴建大召。

  1580年(明神宗万历八年)建成,大召建成,由明廷赐名为“弘慈寺”,召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所以也称为“银佛寺”。

  1586年(明神宗万历十四年),俺答汗的继承者僧格杜棱汗(乞庆哈)邀请达赖三世来呼和浩特。达赖三世在土默特部盛大欢迎的仪式中,自鄂尔多斯进入呼和浩特,主持了弘慈寺银佛的“开光”法会,从此大召在当时的漠南蒙古地区成为有名的寺院,也是呼和浩特最大的寺院。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沿用至今。

  大召寺,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庙。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呼和浩特大召寺(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召

  小召在呼和浩特旧城小召街,蒙语称作“巴嘎 (是小的意思) 召”,汉译为“小召”,又称崇福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建成。小召原是明朝俺答汗(阿勒坦汗)的后裔俄木布洪台吉所建的寺院。到了清初顺治年间已经颓废失修。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委派在小召坐床的托音二世做了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从此,托音二世展开活动,一方面受命入藏联络班禅,以后又随康熙皇帝出征协助策划。因这些原因,康熙西征凯旋回京时路经归化城,驻跸小召,并将甲宵、弓箭、腰刀等随身之物,留在小召做为纪念。以后又在小召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立石碑,纪念他的胜利,同时也表彰了小召活佛的功劳。

  从此,小召在当时的归化城召庙中的地位曾一度凌驾于大召之上。小召喇嘛受到清皇帝的许多特殊恩赐。例如,独许应用蒙古文经典。小召除了得到本地人的布施外,康熙皇帝还特别批准内蒙东部科尔沁十旗做为托音呼图克图的化缘地点。托音二世赴科尔沁一次,就得到布施银五万两,驼、牛三千头,貂裘、马鞍、金珠,哈达等不计其数。

  小召这种显赫一时的地位,维持时间并不长久,在托音二世死后,逐渐走了下坡路。到了嘉庆年间,呼和浩特召庙的权利中心已经转移到席力图召。

  近年来,人民政府拨款多次重新修茸了小召,加筑了围墙,保护了这座三百年前的古代建筑。现在也成为名胜古迹之一。

   席力图召

  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清康熙御赐汉名“延寿寺”,坐落在呼和浩特旧城玉泉区石头巷北端。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九年(1582年),土默特蒙古部阿勒坦汗死后,其子僧格都楞继承了汗位。他执政后,效仿他父亲的作法,决定邀请三世达赖索南坚措到内蒙古右翼各部传播宗教。三世达赖接受了他的邀请。为了迎接索南坚措三世达赖的到来,僧格都楞于万历十二年(1585年)为他建立了这座小喇嘛庙——席力图召。后在清康熙、雍正、咸丰和光绪年间,经不断扩建和修缮,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并掌握着这个地区的黄教大权。召庙建筑宏敞,风格独具。虽经四百多年风雨动荡,仍保留较完整。

  在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大庆之际,自治区拨款重修席力图召,把山门、菩提过殿、古佛殿、护法殿重新铺上了琉璃瓦,并且把民国时烧毁的大经堂佛殿,及后罩楼重建,使得古寺有了新的生气。席力图召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重要名胜古迹之一。

  巧尔气召

  巧尔气召(意为“三藏法师庙),汉名延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十家街。为席力图呼图克图弟子达尔罕卓尔济于1653年(顺治十年)化缘自建的一座小庙。清嘉庆六年,清廷委托巧尔气呼图克图为呼和浩特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并为巧尔气召命汉名为“延禧”,给予它和席力图召相等的为清廷举行“祈祷国运”大法会的权力。其后变故丛生逐渐没落。1925年春,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派遣吉雅泰、多松年、李裕智等蒙古族同志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赤峰、锡林郭勒等地开展革命工作。中共绥远工作委员会就设在巧尔气召内的西四合院里。这座小院门东向,院内北屋为住房,西屋为办公室,南屋为伙房。当时在这里培训了大批革命领导人,组织领导了各地的农牧民协会,使绥远地区革命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25年冬,工农兵大同盟在张家口成立,归绥等地的农牧民协会都有代表参加。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后,归绥、包头、张家口等地的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中共绥远工委也终止了在巧尔气召的革命活动。巧尔气召现成为呼和浩特市革命遗址。

  五塔寺召

  五塔寺召,蒙名“塔布·斯普尔罕”召,汉名慈灯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金刚座舍利宝塔”,建于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由塔基、金刚座、塔顶三部分组成,为砖石结构,通高16.5米,塔顶是由五座舍利玲珑小塔构成。塔身以雕刻涂釉的琉璃砖砌成,梵文、佛像,刻工精巧,凌云挺秀的风格和北京的“大正觉寺”五塔相比,毫不逊色。五塔寺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紧靠北墙的蒙古文天文图石刻,天文图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喇嘛洞召

  喇嘛洞召,俗称喇嘛洞。是土默特地区黄教发祥地之一。位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毕克齐北部7公里的大青山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察罕博格达一世活佛主持兴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扩建之。乾隆四十八年(1783),御赐名“广化寺”。

  喇嘛洞坐落在山谷内银洞山的南坡,由前后两寺组成。各殿供奉弥勒佛,佛像均以黄铜制成,工艺高超,栩栩如生。殿前悬挂蒙、汉、满、藏四种文字镌刻的金字“广化寺”匾额。前寺依山起殿,有天王殿、大经堂、大雄宝殿、欢喜佛殿等殿宇;后寺建在山腰上,凿山为洞,建楼3层,称“钯洞”,塑有全寺最大的坐佛。洞前石阶共124级。召院西北方向有安葬历代活佛的石塔数座。

  喇嘛洞召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为宽阔的洞沟,光线明亮,视野开阔。山谷内怪石嶙峋,苍松叠翠,百草摇曳,泉水淙淙。寺院掩映于古松丛林中,山风袭来松涛雷动,壮人声威。环境幽静,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为呼和浩特市郊的旅游胜地。

  乌素图召

  乌素图召在呼和浩特西北约十公里的乌素图村(“乌素图”,蒙古语“有水”的意思),由庆缘寺、法禧寺、长寿寺、广寿寺、罗汉寺五个寺院组成,统称为乌素图召。五座寺院都相距不远,毗邻相连,建筑宏伟壮观,别具特色。是蒙古族工匠自行设计施工建成的一座寺庙。

  庆缘寺,创建于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先是察哈尔部游方喇嘛萨木腾阿斯尔,到乌素图村附近大青山山洞中修行。因他擅长医术,经常为附近村民治病,因而受到群众的尊敬,声誉日高。1583年(万历十一年),在山下募修了一座寺院,移入居住,后来便成为乌素图召的第一代活佛。这座寺院后来虽经过重修,殿宇依旧不广。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添修殿堂,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才由清廷命汉名为“庆缘寺”。

  长寿寺,为达赖长木素绰尔济于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所创建。寺中有记载建寺及历次修葺年代的蒙、汉文石碑二座,矗立在殿前的东西两侧,碑文的内容相同。

  法禧寺,为乌素图召第三代活佛罗布桑旺扎勒于1725年(雍正三年)所建。1785年(乾隆五十年)由清朝命汉名为“法禧寺”。寺中以藏有《松布堪巴所著经》的雕板而知名。

  广寿寺,原是呼和浩特城内席力图召的绰尔济阿旺丹丕勒修建的寺院。阿旺丹丕勒,在康熙初年,曾经受康熙帝的命令出使蒙古各地,为清廷建立了功绩,康熙为赏赐他,赐金钱,修寺院。寺院建成后,康熙命汉名为“广寿寺”。

  罗汉寺,为乌素图召第三代活佛罗布桑旺扎勒,在1725年(雍正三年)所建的寺院。罗汉寺规模较小,唯寺中十八罗汉为出山塑像,塑工精巧,形态逼真,在蒙古地区可称为绝技。

  乌素图召依山傍水,山沟杏柳成荫。春则花鸟争妍,夏则桑麻竞秀,秋看黄叶,冬赏雪峰。一年四季都有随时变幻的浓装淡抹之美。呼和浩特旧八景有“红杏遗村’,就是指乌素图召,素有“杏坞翻红”的美称。乌素图召现已成为呼和浩特市游览胜地。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