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文化悦读
【原创】悠悠土默川
来源:凯风呼和浩特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6年06月17日 10:27

 

  慷慨歌谣传不绝  

  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  

  也是阴山土默川  

  千载茫茫敕勒川,风云已换旧时天。  

  阴山百战消烽火,黑河双流近市廛。  

  蒙汉一家情谊重,工农历代口碑传。  

  人民事业垂青史,革命翻身第一篇。  

   这两首诗分别是元代诗人元好问的的赞《敕勒歌》和当代著名作家和学者邓拓的《青城巡礼》。这是对这块土地的深情赞美和颂扬。  

  (一)丰州滩•白道川•敕勒川  

   土默川有着悠久的中华民族儿女生活、劳动、奋斗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北方少数民族的发源地。  

  说土默川,就得先说土默特。土默特,蒙古部落名,系达延汗(巴图孟克)的右翼三万户之一。首领为巴尔斯博罗特(达延汗三子,掌管右翼的济农)的次子阿勒坦汗(即俺答)。从16世纪30年代,率土默特十二部驻牧于黄河以东、大青山前后各地,这一地域遂有土默特之名。公元1632年,皇太极追击蒙古可汗林丹汗到达这里,乘势征服土默特部,随后编为左右翼两旗。公元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832年(道光十二年)两次经钦差大臣履勘奏明,正式划定游牧范围,终清未变。民国以来,土默特左右翼两旗合称土默特旗,直至新中国成立。  

  达延汗时代,大青山前后地带成为右翼三万户之一的土默特万户的驻牧地,土默川一名代替了丰州滩的旧称。阿勒坦汗在位时,土默特雄长诸部。以土默川为中心,扩地千里。西遂卫特拉,南略晋陕腹地,并招募内地人民垦荒筑成。这是土默川形成内蒙古西部地区政治中心的开始。  

  丰州滩。公元十世纪初叶,契丹族逐渐强大,建立起辽国,称雄塞外,与宋王朝对峙165年。辽国设丰州管辖白道川,故而白道川又有丰州滩之称。女真族的金国灭辽,任沿袭辽制,建有丰、胜、云内、宁边诸州,统归西京路管辖。丰州城(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是辽金的军事重镇,两代都派节度使驻守丰州,称天德军。元代仍沿用辽金旧制,所设州名均未变易。白塔,万部华严经塔,在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辽代丰州故城西北角。塔为楼阁式八角七层,残高43米。建于辽圣宗(公元983~1031年),以后历代都曾维修。各层都有历代游人题记,除大量使用汉文外,还有契丹小字、女真字、畏吾体蒙古字、八思巴字、古叙利亚字及波斯字等各种题记。其中以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汉文题记的时代最早。金、元两代的题记作者来自四面八方。反映了当时各民族间和平友好交往的情景。  

  白道川。公元六世纪中叶,突厥族崛起于蒙古高原,其势力逐渐扩大到阴山以南的广阔平原。公元582年(隋文帝开黄二年),隋军击败突厥,占有漠南,把阴山东段山南地区划归榆林郡管辖。此时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公元584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依附隋,次年迁移漠南。公元599年(隋文帝开皇十九年)突利可汗率部南下驻牧阴山前驻牧阴山前之河套平原,先后筑大利(清水河县境)、金河(托克托县河口镇)、定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三城居住。历史上就是战略要地的大青山中段蜈蚣坝,时称白道岭。岭前有城曰白道城,岭下深沟曰白道谷,《水经注》已载其名。隋唐以“白道”名山岭,岭南平原又称白道川。公元630年,唐大将李靖领兵至云中与突厥颉利可汗大战于阴山之白道,突厥败往漠北,颉利被部下擒送唐军。  

  敕勒川。川东汉末年到隋朝统一的三百多年时间,整个北方战争频繁。原来活动于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移居黄河流域,相继建立政权。土默川先后为鲜卑、柔然、突厥等民族所占有。其中尤以鲜卑族的拓跋部统治的时间最长。公元五世纪前期,北魏王朝把他降服的敕勒族安置在阴山以南的广阔地域,前后繁衍生息了一个多世纪。“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敕勒歌》,就是产生于这一时期,大青山以南平原遂有敕勒川名称。  

  (二)大窑•云中•盛乐  

  史前人类,远在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土默川活动。呼和浩特市东郊大窑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点。大窑文化遗址是古人类的石器制造场,从1973年发现,1976年发掘,出土的文物遗迹有石核石片、石斧、石球、刮削器、尖状器等894件,石片1200多件,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遗址面积之大,出土文物之多,跨入新、旧两石器时代,长达50多万年,举世罕见。197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大窑文化”。  

  从一万年前后始,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土默川地区新石器遗迹分布极广。阴山南麓、黑河地带都有发现,黑河两岸更为丰富。河口、阿善及海生不浪等遗址,出土文物有磨制石器、绳纹陶器、骨制矛头等。尤其是海生不浪彩陶,为土默川地区黄河沿岸彩陶艺术的代表。它一方面以其独特的彩绘风格,而同其他文化绝然有别:另一方面又同仰韶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显示出同仰韶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一时期氏族社会代替了原始群,人们的生产重点由狩猎、采集转到畜牧业和农业,形成了以母权为特点的氏族社会。海生不浪彩陶片收藏于内蒙古文物工作队。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赵国是“七雄”之一。开国君招(籍)烈侯,始自五原河曲筑长城到阳山(大青山),并造大城,即云中城(今托克托县古城村)。从此,土默川地区以云中之名载入史册。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实行“胡服骑射”,略胡地,西攮地至云中、九原(今包头西南、包头市九原区),始置云中郡,立原阳骑邑(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八拜村)。土默川地区开始进入以城廓为交通枢纽的新时期,这也是土默川地区最早的城邑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复置云中郡,我全国三十六郡之一。汉沿秦制,以郡治县,云中郡领十一县。当时云中城既是地区政治中心,又是通往西北和中原地区的交通重镇。现有一铜质、方形、印字为汉纂的“汉云中承印”藏于托克托县档案馆。云中承印系秦汉郡县官职名称,掌管文书、仓狱,是郡守县令的负责官。1974年,出土于托克托县哈拉板申村东梁。  

  公元285年,鲜卑拓跋部迁至定襄盛乐,立代国,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公元386年4月,改代为魏,为武帝拓跋登国元年。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定京邑(盛乐)以西河以北至五原为内畿,盛乐置云中郡,更白道岭北(阳山北麓沿线筑长城一千余公里,并置北方六镇。公元439年,魏主率军渡君子津桥(清水河县喇嘛湾黄河渡口)渡黄河,沿“鄂尔多斯南缘沙漠道”进攻北凉,攻克姑臧,西晋末年以来十六国局面结束,魏统一北方,与北宋对峙,形成南北朝格局。公元437~534年,西域各国每年遣使向北魏二都(平城、盛乐)朝贡。鲜卑的崛起就是从土默川逐鹿中原。现内蒙古博物馆藏有一北魏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像,高28.5厘米,释迦牟尼顶束发髻,额发为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臂,皱纹整齐。右手上举前伸,作说法状。下置须弥束腰金刚座,雕刻精细,选型匀称,全身镀金,堪称绝美。它1956年5月出土于托克托县古城。  

  如今,大窑,云中,盛乐,不但是历史,文化,更是品牌,盛乐经济园区就聚集了一批现代化的企业,“蒙牛”不但“牛”遍华夏,更走向世界。  

  (三)王昭君•走西口•二人台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意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这是1965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参观昭君墓时题《谒昭君墓》诗一首。现以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的石碑,耸立在墓的正阳处。  

  昭君墓,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南郊,高30多米,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62米。因“胡汉和亲”蜚声中外。它矗立在平畴沃野中,在一片翠绿丛林中掩映,适谓“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景观,因此又称“青冢”。历代诗人常以“至今草上青草多”,“千载草青青,有芳名”之类的抒情诗句。清末民初“青冢拥黛”被誉为归绥八景之一。1964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级的重点文物。此外,包头、鄂尔多斯还有昭君墓。可见人们对王昭君的喜爱。  

  公元前48年,“汉诏云中、五原郡转谷二万斛(合300万斤)给呼韩邪单于解民众困乏。”因此,迎来了呼韩邪单于称婿之事。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后宫良家女王嫱字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为妻。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今河北境内)、云中以西至敦煌边塞,可取消各边塞之吏卒,传之无穷。”呼韩邪单于娶昭君为妻,封为“宁胡阏氏”。颜师古曰:“言胡得之,国以安宁也。”至此,边陲长无兵革之争。  

  如今,昭君的精神和文化在传承、延续,“昭君文化节”是中国十大文化节庆,更是呼和浩特市的品牌和名片。  

  绥远地区最初是蒙古各部的牧场,自从康熙年间开了边禁,之后又放垦(租售土地),山西、陕西等地的农民纷纷越过长城渡过黄河来此谋生,使此地垦殖农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俗称叫“走西口”。走西口,是走口外的简称,也送走口外。口外,说的是绥远地区。西口外,说的是绥远西部即包括土默川、河套(后套)在内的地区。“口外好,口外好,口外养畜不用草,庄稼不靠天雨能长好,穷人揽工受苦也能过得了。”“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女人掏野菜,男人走口外。”这些顺口溜在晋陕蒙三省交界地流传已久,也充分证明了口外的确是个养穷人的地方,更说明了蒙古族人民的宽厚、仁爱和包容。  

  走西口,是清初至民初最大的一次移民迁徙,是晋陕的贫苦农民寻求生活出路的一种人生选择。它并不包括做买卖的商人和耍手艺的匠人,纯属农民文化。我区著名作家贺政民老先生说“走西口”是一种“苦难文化”。走西口的移民在和当地人共同劳动、生活的过程中,既带来了传统的农耕技术,也带来了家乡的戏曲。在长期的“混耕混居”过程中相互信任,互通有无建立起了兄弟般的情谊和良好的民族关系,也就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语音环境,各自的文化也能为对方所欣赏。汉族的小曲,蒙古族的短调民歌,相互唱来唱去,不经意间便催生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音乐元素。  

  二人台,初名“打玩艺儿”。最初是由晋陕河曲、榆林一带民间艺人带来的一种简单的说唱艺术。后来结合当地蒙古族的“蒙古曲儿”和汉族的“爬山调”,并借鉴了晋剧等其它戏剧艺术中的表演和舞蹈动作,逐渐形成了一种集唱、念、做、舞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成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独特民族风格的新型地方剧种。  

  一曲高亢雄壮,真情缠绵,全剧没有一个“爱”字,却把“爱”演绎到极致的二人台小戏《走西口》,从光绪年间诞生起就一直流传在晋陕蒙冀四省区的交界地,一百多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唱。它反映了走西口的悲情往事,唱出了几百万走西口移民们的共同心声。近年来,许多音乐人、民歌手借助中央电视台把它唱红中华大地,并且掀起了一个探讨走西口文化的高潮。电视剧《走西口》就充分的反映了那段往事,不但热播,也创造了收视率的新高。  

  (四)归化城•大盛魁•驼道  

  明隆庆、万历年间,土默特首领阿勒坦汗和他后来的夫人,也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那个有名的三娘子,在恢复和发展当地的经济时,并修筑起。名播华夏的归化城(也叫三娘子城)。从此,结束了蒙古和明朝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建立起和明朝长期的友好关系,使长城内外蒙汉民族的关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因此明朝给阿勒坦汗赏加“顺义王”,三娘子赏加“忠义夫人”封号。  

  归化城初建时城周三里许,高三丈余,置南北两门。年久城坍墙坏,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经土默特左右翼与六召喇嘛台等进行修缮。城南增设外城,筑东、西、南三面围墙,设四门。城址较前扩展,周约六里许。乾隆九年(1744年)复修,自此,商务渐臻,市面繁盛。民国十年(1921年)京绥铁路通车,城市交通和规模始渐发达。  

  “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归化城还是一座召城。召是蒙古语,汉语就是庙。最著名的就是大召。它是阿勒坦汗与夫人三娘子受封后先于归化城修建的,因此,归化城又有先有召后有城之说。它汉名原为弘慈寺,后称无量寺,明万历八年(1850年),因供奉银佛像,俗称银佛寺。银佛像至今保存完好。清康熙年间扩展建筑面积,大殿前有明天启七年(1627年)铁狮一对。铁香炉上还铸有蒙古族工匠姓名。另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及九间楼等建筑,都是土默川和呼和浩特市发展的见证。殿前的玉泉井(御泉井)不但闻名塞外,更是充满传奇。传说它是康熙征战葛尔丹时路过归化城战马刨出的,所以它叫御泉。  

  乾隆年间又修起绥远城后,归化城的买卖更显发达,特别是票号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城市化的进程,也就为大商号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归化城逐步有了店铺、戏院、庙宇、茶肆酒楼,有了“三湾四滩一圪料,大街十八道半”的城区市井,更产生了一种美食—烧卖,归化城人就有了享用二两烧卖一壶茶的饮食习惯。咸丰年前后,归化城有了做大买卖的商号,大盛魁、天义德、元盛德、天裕德等等,其中大盛魁是清代中国北方最大的一家旅蒙商行。“上自绸缎,下自葱蒜,世上有的,大盛魁都有,世上缺的,大盛魁不缺。”它是由一个“丹门庆”  (蒙古语为货郎)发展成为一家国际性的贸易巨商。它的生意遍及大半个中国及蒙古、俄罗斯,资本近百万两白银,有形容说:假如用50两重的银元宝铺成一条一尺宽的路,可从大库伦(今乌兰巴托)铺到北京城,它有从业人员及雇工六七千,骆驼上万峰,贸易额高达一千万两白银,历经240多年(1929年歇业),成为古今罕见的国际贸易成功典范。电视剧《大盛魁》即将播出,这里将有它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此外,“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包头原是萨拉齐厅管辖的一个小镇,“复盛公”商号建起后才逐渐繁荣起来。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笔者不再叙述。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路上有骆驼。”归化城最繁华时曾有骆驼十四、五万峰,堪称“骆城”,就是解放后还有二千多峰整合成回民区骆运社。如今,在大召的久久街和清真大寺旁的祥和广场塑有栩栩如生的“拉骆驼”的雕像,似乎还讲述着昨天的故事。  

  当时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是能够长途跋涉,体力充沛,适应草原和沙漠行走的骆驼。从归化城出发,经大青山文公达巴和绥远城八旗牧场即后来的武川县进入达尔罕旗境内,再经百灵庙最后抵达新疆各地和外蒙古的乌里雅苏台等地。还有两条至科布多和大库伦的,然后直抵俄罗斯和东欧。。当时叫“走营路。”这是一条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史称“骆道”、“茶叶之路”。我区著名作家邓九刚的长篇小说《驼道》和由此改编的电视剧反映和展现的就是这条路上的故事和风采。  

  (五)革命摇篮•工业基地•现代都市  

  旧中国的土默川,历经封建王公贵族统治、军阀割据和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沧桑,又地处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中国比较落后的地区。土默川内忧外患深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土默川的希望在哪里?内蒙古的明天在哪里?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在思考,革命志士,热血青年更在上下求索。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在北京蒙藏学校的荣誉先等一批土默特蒙古族青年,就参加了这场斗争。不久后,其中一些人回到土默川,宣传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后,归绥各校学生立刻组织学生会举行座谈。5月下旬各校先后罢课,举行示威游行,宣传五四运动。此后,每逢五四运动,归绥各校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五四运动促进了土默川青年的思想解放。  

  1923年秋,云泽(乌兰夫)、吉雅太、多松年、奎壁、李玉智、佛鼎、高布泽博等一批蒙古族青年先后离开自己的家乡—土默特,怀着为民族的前途而求知的欲望,奔赴北京,考入蒙藏学校。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以及邓中夏、赵世炎等北方党组织的领导人先后到蒙藏学校开展革命活动,着手培养蒙古族民族干部。1923年冬至1924年春,他们当中的乌兰夫、奎壁、赵诚、高布泽博、佛鼎、康根成、多松年、李裕智、吉雅太等许多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蒙藏学校建立了团支部。不久,这些人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蒙藏学校建立了蒙古族第一个党支部,多松年任书记。  

  这批“火种”很快散布在土默川和内蒙古,形成燎原之势,掀起革命高潮。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多松年、乌兰夫等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开办了独具风格的内蒙古第一个革命刊物《蒙古农民》。1927年3月,中共绥远地委和国民党绥远特别区党部联合发动了反对清丈地亩、反对开放禁烟、反对扣发善后流通券,打倒贪官污吏的农民运动,五六千农牧民及城里的工人、学生、市民聚集在归化城南的“孤魂滩”举行大会,声讨绥远都统府及贪官污吏。会后举行示威游行,捣毁了归绥县地亩清丈局,向绥远都统府请愿,迫使绥远都统府答应了示威者的全部请求,斗争取得胜利,史称“孤魂滩事件”。土默川成为内蒙古革命的摇篮号发源地。  

  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土默川,土默川沦陷。土默川上共产党人杨植霖、高凤英等组织蒙汉抗日游击队。1938年8月,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和师直一个骑兵连组成大青山支队,会同太原成成中学师生组成的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等约2300余人,在李井泉、姚喆等率领下,从山西五寨出发,挺进绥远敌占区,突破日伪军的围追堵截,9月初到达大青山,同蒙汉抗日游击队胜利会师。从此,土默川上燃起了抗日的烽火。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中,许多蒙汉优秀儿女与日伪军展开浴血奋战,效死疆场。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土默川各族儿女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把旧中国那个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土默川建设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地方。今日的土默特川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草原钢城”包头的稀土高新开发区,北方重工的“奔驰”、包头铝业  ;“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如今又有“塞外电都”,“云计算产业基地”的美誉,它们的发展越来越令人瞩目。土默川这片神奇、美丽的热土,正唱着悠悠的牧歌,谱写更新的乐章,为“中国梦”喝彩。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