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文化悦读
【青城故事】生机盎然的丁茶馆巷
来源:活力呼和浩特      作者:
时间:2016年06月22日 10:41

  茶馆,在归化城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喝着茶,吃着早点,开始一天的生活。众多的茶馆之中,各有特色,这也是老旧城人们离不开的传统。就在南顺城街的南头,有一条不长不短的街道,连接着归化城里和归化城东门外的世界,因为这条巷子里有一座姓丁的人家开的一家茶馆,于是人们把这条小巷称为丁茶馆巷。

1 

一座沟通内外的茶馆  

  因为丁茶馆所属的地理位置,它总是自然地散发出一种活力。早在康熙年间,这里就有了丁茶馆。  

  早在明朝时候归化城就已经存在,它有着自己的城墙、城门、护城河等等设施,一块块青砖搭建的城墙高耸,静静地保护着这座城池,每当阳光照射,这些青砖散发着自带的光泽,远看一片青色,于是人们又称归化城为青城。  

最早的青城并不是很大,因为城里的人口不多,书载:绕城一周不过二三里。因为城池的规模小,御敌能力就很差,在康熙年间,因为准噶尔部和清政府关系的紧张,清政府决定在原本的归化城城墙外围又增加了一道城墙,原本的北城墙不动,东、西、南三面将归化城扩大了一圈,此时,在新旧城墙之间就存在了一片空地,而这片空地则成为后来的丁茶馆巷的前身。

2 

渐渐兴起的东门外 

  在归化城没有扩建以前,只有南门和北门,扩建之后,便有了正儿八经的东大门,东大门沟通着归化城的城内和城外,连接着东西。因为这次扩建,归化城内的人口急剧增加,人们就在新旧两城之间的空地建造房屋。由于发展速度很快,在东城墙的墙外又开始扩建。丁茶馆巷的存在,逐渐,南顺城街、新民街、剪子巷等街巷形成,而丁茶馆巷就是连接东门内外的重要街道。  

  丁茶馆巷位于城东,每天早上默默迎接着第一缕照向归化城的阳光,在蓝天白云的呼应下,这缕阳光显得那么清澈靓丽,又那么五彩斑斓。在丁茶馆巷的东面,一阵阵马莲花的香气随着清风缓缓飘来,而在丁茶馆巷的北面,官园子里青翠的树木和清澈的湖水也散发着阵阵清香溢出园外。每到清晨,丁茶馆里自然炊烟袅袅,咕噜咕噜的开水冒着热腾腾的蒸汽迎接着食客们的到来,看着茶叶在瓷杯中翻滚,也意味着这座城市开始苏醒。

3 

巷子里的温情  

  今年90岁高龄的归化城老人孙秀川讲道:“在内城和外城之间,原来有条护城河,因为外城的建立,这条护城河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官府填平了护城河河槽,分成了一段一段,卖给了归化城内的市民,以丁茶馆为中心的丁茶馆巷渐渐热闹起来。两边多了许多小院子,基本上都是居民住宅。除了一两家商户之外,在路上还会看到一两家焙子铺,到了傍晚,铺子内点着昏黄的煤油灯,甚是温暖。到了早上,焙子铺散发着浓浓的麦香味和油香味,让人垂涎三尺。”人们似乎是为了这诱人的早茶甘愿守护着这条街巷的,让丁茶馆巷充满着无限的生机。除了这些住户,巷子里更为重要的角色就是运水车,茶馆里水的需求量很大,而丁茶馆的水则来源于四眼井里的井水,四眼井下的井水和玉泉井下的井水出自一脉,都是大青山上的清泉,用来泡茶最好不过了。但丁茶馆巷到四眼井的井口之间又存在一段距离,这时候就方便了运水车上阵了。孙秀川老人回忆道:“过去的送水车都是木头做的,前面有骡子拉着,水车在后面吱吱呀呀地行走,因为常常浸水,那木头水车总是深黑色的。他们专门给茶馆这样的大户送水,赚的是辛苦钱。每天天不亮就要在井口提水打水,蓄满了水车给商家送去,再往返回来继续提水打水。”

4 

巷子里残留的城墙  

  丁茶馆巷两边的内外城墙,让人们增加了一份记忆,即使是在两座城墙均已消失,丁茶馆巷也渐渐消失之后,城墙依然成为老年人们回忆的重点。甚至在后来,丁茶馆巷与新民街和吕祖庙街连成一体,再也分辨不出来时,人们还是会清晰地记着那段城墙。  

    一位现居住在四眼井巷与吕祖庙街交叉口处一片未拆迁的平房的老人讲道:“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最早的城墙不断拆除消失,到了同治年间逐渐把城池范围确立,南至南茶坊一代,北至小校场南侧,东到西茶坊附近,南至九龙湾,这样原本在南顺城街和大东街上的旧城墙就彻底失去了作用,人们为了方便也就把它们一点点地拆除了。旧城区改造之前,就在我家门口不远处,还发现了一小段未完全拆除的古城墙,大概位置应该离以前的丁茶馆巷不远,因为这段城墙周围还有像我们现在居住的土房子,所以这段并不起眼的古城墙就一直沉浸在喧闹的人流当中不被发现,等人们发现它的存在时,已经风化得比较严重了,加上周围居民对它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和传播这段城墙的故事。我虽然有幸看到过这段旧城墙,但也已经看不出什么模样了,半人多高,墙上有清晰的砖缝,只不过风吹日晒久了,砖变得好似土墙一样坑坑洼洼的,墙角下堆着一些垃圾和煤灰,很多小孩子会在这小截城墙上来回走。一直到旧城区改造,这段城墙也就消失了。”

5 

巷子里的铁匠  

  丁茶馆巷中,除了茶馆之外,还有一家铁匠铺,过去的铁匠铺多以家庭作坊为主,所以多以姓氏为号,比如崔铁炉。丁茶馆巷内的这家铁匠铺的老板姓雷,人们就称之为雷家铁炉。但随着后来铁匠铺的增多,不少铁匠铺也给自己起了字号。丁茶馆巷里的雷家铁炉就叫做“元兴炉”。  

  听说雷家是河南洛阳人,来归化城开铁匠铺子,有一个出名的招牌产品就是镰刀,“元兴炉”打造出的镰刀比普通镰刀要锋利,因为弧度做得好,使用起来很趁手。据多年研究归化城历史的老人郝福忠回忆:“过去的铁匠铺大部分都是家庭作坊,父子都是铁匠,在铺子里相互帮忙,多数都会子承父业。最早时候,为了打仗,铁匠主要负责制造兵器盔甲等物,后来又被官府指派,制作手铐、脚镣等专门的刑具。直到清末,耕种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游牧业,人们耕种收割就少不了农具,于是大批的铁匠铺也就兴起。像元兴炉这种家庭铁匠铺里,大多只有三个人。一个人负责拉风箱,一个人负责用夹子夹住炉子里烧红的铁块,另一个人就负责抡锤子,把铁块砸出形状来。为了维持炉内的温度,通常三个人要协同工作,缺一不可。有时一家铁匠铺里就生着四五盘火炉,几个炉子轮流烧铁,提高效率,而打铁的师傅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非常劳累幸苦。无论他们怎样幸苦,只要他们的产品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赏就是欣慰和开心的。”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