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文化悦读
【原创】《大盛魁》从这里起飞--段家窑影视城
来源:凯风网      作者:杨东升
时间:2017年07月17日 09:47

  2017年2月27日,电视连续剧《大盛魁》开播和出关仪式在这里举行,初春料梢却盛况空前,游人如织。随着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里被更多的人熟知,它就是座落在大青山深处的段家窑影视城。

 

  群山环抱,苍松翠柏,溪水潺潺,百年驼道,清代驿站,世外桃源,这里有个村庄叫段家窑。清咸丰年间,山西一户段氏人家“走西口”逃荒来此挖窑洞而居,由此得名“段家窑”。该村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北部大青山中,共有9个自然村,分别是沙湾子、红土窑、焦赞坟、班定营、毛忽洞、西梁、坝顶、移民新村,分布于大青山呼武公路两侧的山湾里。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人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做为外景地之一,拍摄了一部影片《塞外夺宝》,此后有许多影视剧组蜂拥而至,搭景建屋,修筑城墙,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影视城。

  驼铃叮当,闻名于世的“茶叶之路”,走出了近代商业史上的奇迹“大盛魁”。浩浩驼队,漫漫驼道,这里是走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第一个,也是归来的最后一个驿站,为了更好地展示呼和浩特历史上这一伟大传奇,百集电视连续剧《大盛魁》选择了这里,建成了一座“商业城”,一个“驿站村”,再现了塞外青城昔日的繁荣景象。

 

  大盛魁在民国年间,是呼和浩特的一家大商号,在清朝时就名震中外。它是持有清政府盖有皇帝玺印的“龙票”的巨大商号,其商号之大,商路之广,获利之多,资产之巨在中国商贸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大盛魁,一个三人合伙企业,从创业到民国18年(1929年)停业,前后近250年。一个企业能够延续这么长时间,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少有的,而这个企业是崛起于与大漠相交临的塞外边陲城市,更是少有。

  大盛魁与外蒙及俄罗斯的商贸业务,用当时流行的俗话讲是“上自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经营。《内蒙古文史资料》记载:“它的从业人员连同雇佣的牧民、工人,有六七千人”。它“以放‘印票’账为主,经营牲畜、皮毛、药材、日用百货等业务”。在“京、津、沪、杭、晋、冀、鲁、豫、湖、广等地,均有它的分支、小号和坐庄人员”。一般年份,它的贸易总额,约白银一千万两。“像这样大的商号,在过去内蒙古地区是独一无二的。”

  “大盛魁这个独领风骚近250年的华夏巨商,随着它的驼队走完了自己的历程,一去不复返了,但大盛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却永驻呼和浩特,大盛魁的诚信为本的经营之道将永驻呼和浩特,大盛魁的为国为民分忧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驻呼和浩特”。这也正是电视剧《大盛魁》的主旨和魅力所在。

  祟山峻岭,坡陡谷深的大青山,还有一条历史遗迹“白道”,它南端起点在回民区坝口子村的古“白道城”,途径沙湾子、红土窑、焦赞坟、肖家店,直上“白道岭”的制高点,也就是今天的“坝顶”。经“老爷庙”向西行1千米,再向北至马家店、牌楼馆、中店、水泉、什尔登到武川县可以可力更镇,全长约35千米,此线路与新修的呼市一武川公路大致相同。

 

  白道,从战国时代开始就是控制大青山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草原丝绸之路一“茶叶之路”的必经之道。

  白道,是一条神奇的道:北魏拓跋珪、隋文帝杨坚父子、唐高宗李渊从这条路南下,走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赵武灵王、蒙恬、卫青、霍去病、李靖北上作战,奠定了国家的繁荣稳定;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在这条道上驰骋,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把抗日的峰火燃遍大青山内外;游牧民族南下带来牛马、皮毛、奶制品;商人北上送来丝绸、茶叶、瓷器。两千多年来,这里有战场的无情厮杀,但更多的却是商贸交往和平相处,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活,生生不息。

  为了充满展示两千多年来“白道”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和感受到“白道文化”,处在“白道谷”中的影视城,又建成了一个“白道谷历史文化陈列馆”,用众多的文物和资料,诉说着沧桑巨变。同时也成为影视城的一大亮点。

  顺便说一下为何叫“白道”?顾名思义,就是白色之道。名称来由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山路上有一段高出地面3一5米,宽20一30米,南北长380米的凝灰岩山梁得名;二是由于蜿蜒的山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青山,而路面的泥土白如石灰,百里之外可以看到,所以取名“白道”。山下广袤的平川也曾取名“白道川”(今称土默川)。

 

  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颁奖仪式和电影节,于2017年9月13日将在呼和浩特举办,塞外青城正在紧罗密鼓的筹备中,喜迎八方宾客,段家窑影视城必将是一大景观和亮点,一展呼和浩特的风彩。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