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文化悦读
【原创史文杂谈】蜈蚣坝的动人故事
来源:凯风网      作者:高培萱
时间:2017年08月03日 09:45

 

  连接呼和浩特平原和大青山后山有一条蜿蜒盘桓十多里的交通要道,这条要道地处山区,穿行在悬崖峭壁之间,弯弯曲曲,十分险峻。因此路山道土色皆白,所以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谓之“白道”。

  白道的最高处,郦道元称之为“白道岭”,是因为此路是几千年来从阴山南麓通往阴山北麓的必经之地,其两侧皆绿色青山,独中间险道为白色石灰质地层,所以郦道元称其为“白道岭”。

  白道岭历史上的称很多,辽宋时称为渔阳岭,金代称为神马山,元代称为祁连山……直到明清时才称为蜈蚣坝。

  蜈蚣坝也是古战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曾在白道上修筑长城,修武练兵,以阴山为屏障,北拒林胡、楼烦。唐太宗贞观三年,大将李靖和李勣率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蜈蚣坝。

  关于蜈蚣坝由来的民间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古时候,大青山中窜出出来一条大蠎,盘踞在山头,为害当地百姓。

  一天,一个叫兰子的姑娘在山下放牧,被凶猛的大蟒呑吃了。兰子的未婚夫是位武艺高强的骑手,他得到这个消息,悲痛异常,发誓要为兰子报仇,为民除害。

  于是他带着武器骑着马在大青山里日夜寻找大蟒。在深山老林里,他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老道为他为民除害的勇气所感动,决心助他一臂之力,送给了他一张护身符,并嘱咐他说:“要除大蟒非得有七只蜈蚣不可。”

  第二天,骑手捉了七只蜈蚣,藏在刀鞘里,当他行进到蜈蚣坝顶时,突然一阵冷风平地而起,他的坐骑受惊,腾空长嘶。冷风过后,草木丛中窜出一条几丈长的大蟒,张开血盆大口,直向骑手扑来……

  骑手连忙拔出宝刀与之搏斗,正在搏斗得难分胜负时,七只蜈蚣也“忽”的一下从刀鞘中冲出,扑向大蟒的的七窍,猛咬猛钻,大蟒措手不及,痛得满地翻滚,骑手乘机挥刀将大蟒砍成七段,为未婚妻报了仇,为民除了害。

  从此,蜈蚣坝上安全了,老百姓又开始放心地走这条大道了。后来,人们对骑手和蜈蚣勇斗大蟒的英雄气概赞不绝口,就将此坝改名为“蜈蚣坝”了。

  也有的人认为,因这条坝形似蜈蚣而得此名;还有人说,是辽金时期的萨满教称其为“翁滚”而演绎成此名的。

  蜈蚣坝海拔1600公尺,地势险要,山道崎岖,但因是一个交通要道,从古到今,几千年来,人畜货物几乎天天从这里通过,使其成为迎八方客商,过无数货物的重要交通要道。

  《绥远通志稿》记载,蜈蚣坝是通过大青山南北的必经之路:“石径逼仄,不通方轨,自清嘉庆道光间,历经修治,始克车行,然山路崎岖,挽载维艰,且车马拥塞,时虞颠覆,而在天寒地冻之时,车辆屯集,进退两难,车夫守候而殭仆者比比也。”充分说明了通过蜈蚣坝的危险和艰辛。

 

  时任绥远省警务处处长的民族英雄吉鸿昌经常接到蜈蚣坝发生交通事故的报告,心情异常沉重,为了排除险情,疏通道路,民国十五年,吉鸿昌亲自率领1000多名官兵,在蜈蚣坝上劈山开道,移石填沟,拓宽道路,苦干数月,历尽了艰险。

  工程竣工时,吉鸿昌将军亲笔题写了“化险为夷”四个大字,刻在了坝顶公路的岩石上。

  如今的蜈蚣坝早已变成了畅通无阻的通衢大道。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