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文化悦读
话说回民区《中华笔祖蒙将军》
来源:回民区文联      作者:罗胜勇
时间:2017年08月24日 16:16

 

  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人有“五尊”——天、地、君、亲、师,其中“师道”列为五尊之一。360 行均有供奉“祖师爷”的习俗:女娲娘娘——制伞业、绣补业、瓦窑业、纺织业;姜太公——渔业;孙武——兵家;鬼谷子——算命师;孔子——儒家;蒙恬——笔业;酒业——杜康;华陀——外科医师;关羽——武术馆、军警界、商人;王羲之——书法;陆羽——茶业;蔡伦——造纸业;李时珍——中药业……以至有“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的职业信仰习惯。各行业的祖师爷们,大都是很有名望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开创、扶持、保护过本行业。有的几个行业共信一个祖师爷,有的则是一个行业有好几个祖师爷,各行各业敬畏祖师、爱护本行,虔诚一心为祖师爷传道,建构起了追随与传承的精神典范,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制笔业的祖师爷——蒙恬。

  蒙恬,好熟悉的名字呀,这不是被称为“中华第一勇士”的秦国大将嘛!一介武夫怎么会和制造毛笔扯上关系?

  首先我们来说说蒙恬这个人。蒙恬出身于官宦世家、武将世家,他胸怀韬略,腹藏机智,是个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也是中国开发西北经济第一人。他的祖父蒙骜官至上卿,父亲蒙武为裨将,都是秦国高官。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战功卓著的蒙恬被拜为内史,弟弟蒙毅官至上卿,蒙氏家族祖孙三代功勋卓著,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秦国很少有家族能与之相比。

  

  相传,秦始皇派蒙恬到黄河以北“筑亭燧以御戎人”,蒙恬一战击败匈奴威震北疆,大青山的白道就是“筑亭燧”的重要地段,也是蒙恬将军经常带兵打仗的地方。由于戎人的骑兵机动性强,秦朝北方边界线特别长,而秦军传达命令是用竹签蘸墨在白帛上写字,没写几下就又要蘸,书写速度非常慢,所以传达军事命令成为困扰军中统帅的一大难题。

  有一次,蒙恬在大青山“白道”(今回民区境内的呼市至武川公路)巡查时,看见几个士兵打回来十几只猎物,一只野羊尾巴耷拉在白色的路上,拖出长长的血迹。蒙恬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羊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写字。可是羊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羊毛笔”扔进了军帐前面的石坑里。

  几天后,数万匈奴大军趁着大雨进犯边境,军情十分危急。蒙恬立即命令周边的秦军迅速向白道集中,可是参将忙得满头大汗也写不完调兵令,而且是越着急越出错。军情瞬息万变,兵贵神速,但命令却迟迟发不出去,蒙恬也是心急火燎,束手无策,不断到营帐外询问匈奴部队的动向。忽然,他无意间看见那支被自己扔掉的“羊毛笔”正湿漉漉的躺在水坑里,羊毛比前几天更白了。他心中一动,俯身捡起笔拿进帐中,把羊毛笔往墨盘里一蘸,羊毛笔竟然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刚柔相济、十分流畅。原来,白道的石头中含有石灰质成分,羊毛笔在石坑里经碱性水浸泡,毛上的油脂被脱掉了,变得柔顺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支毛笔。

  后来,蒙恬将军与夫人卜香莲又用狼毛、鹿毛、兔毛,对毛笔进行了多次改进,总结出108道制作工序,蒙恬在甲骨文“聿”(即笔字)上添了个“?”,给它起名字叫“筆”。卜香莲夫人回家乡时,把制笔技术传授给湖州善琏乡亲们,毛笔由此大量推广使用。后世的制笔业供奉蒙恬为“祖师爷”,供奉卜香莲为“笔神奶奶”。

  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蒙恬始作秦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现代考古发现,早在蒙恬之前毛笔已经存在。不过,虽然蒙恬没有创制毛笔,但对笔杆、笔毛、制作方法做了科学改进,蒙恬“制笔业祖师爷”的称号当之无愧。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