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文化悦读
话说回民区《六郎三箭定边关》
来源:回民区文联      作者:罗胜勇
时间:2017年08月30日 09:42

 

  当年“金沙滩”一战极其惨烈,杨家将中:杨业头撞李陵碑,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代了赵德芳,三郎马踏成泥浆,四郎八郎落番邦,五郎出家当和尚,七郎一百单三箭,七十二根透胸膛,一口金刀八杆枪,只余六郎见老娘。北宋丢了偏头关、宁武关和雁门关,丧失北方大片国土,杨家“七郎八虎”死的死、散的散,天波府里只剩下杨六郎苦苦支撑。

  几年后,辽兵压境,雁门关再度告急,宋太宗派杨六郎前往镇守。六郎身负国仇家恨,率领北宋将士奋勇杀敌,一鼓作气击败辽军,辽兵从雁门关败走马邑滩,再由马邑滩退到担子山(山西朔州、平鲁交界一带)。辽军大帅韩昌连吃了几天败仗,坐卧不安夜不能眠,辽兵军心涣散唯恐再战。于是韩昌决定在朔州城闭关坚守,与北宋军队打持久战,待宋军粮草断绝后伺机反扑。

  虽然打了几个大胜仗,六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来,朔州城池坚固,韩昌一连二十几天高悬免战牌,六郎攻城不下,眼看着军中的粮草就要耗尽。接下来的仗该如何打?六郎心急如焚,在中军帐踱来踱去,忽然心生一计。夜晚,六郎安排一队士兵把营寨里的粮草装满200车拉到十里外,命令天亮时再送回营寨;其他的兵将悄悄出动,乘着夜色挖的挖,刨的刨,只半夜工夫,便在朔州城外面堆起了一百多座土山包。每个土包覆上一尺厚的粮食和草料,外边盖上苇席,再用绳子扎紧,远远望去分明就是一个个“粮草堆”。

  第二天清早,辽军探子来报:“韩元帅,大事不好,宋军昨天夜里运来大批粮草,看来是不准备离开这儿啦。”韩昌一听,心中即惊又疑,赶忙登城远望,果然看到杨六郎营寨后面增加了好多粮草库,远处还有一队人马押送粮草车向军营方向行进。韩昌不由倒吸一口冷气:看来这个仗还要打下去,自己实在是顶不住了。

 

  为了摸清宋军底细,韩昌派使者以“议和”为由,前往宋营探查虚实。六郎的卫士带着辽国使者参观营寨,只见宋兵精神饱满,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的;趁着卫士不注意,使者把手插进粮草库的苇席里,手里摸到的全部是粮食和草料;正在这时,营外又送来200车粮草,士兵搬运的时候装作不小心,把一袋子白花花的大米洒了满地,辽使表面上若无其事,却默默记在心里。

  进了中军帐,辽国使者向六郎说明来意,六郎哈哈大笑道:“我现在兵精粮足,朔州城指日可破。想议和也不难,让你们韩元帅亲自与我谈吧。”

  使者回到朔州城,向韩昌详细汇报了在宋营的见闻。韩昌无奈,只好约六郎在城外担子山会面。约定的日子到了,六郎对韩昌说:“你愿意退我一马之地,还是一箭之地?”韩昌心想,让“一马”不知要跑多远,让他“一箭”能射多远?便道:“甘让三箭之地,绝不反悔。”话音刚落,六郎昂首挺胸走出营外,大喝一声:“拿弓箭来!”

  令韩昌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杨六郎神机妙算,在“议和”前已经猜透辽王的想法,给韩昌精心设下一个圈套。六郎派出两队人马:第一队是杨安,在担子山两块高大的岩石之间做了一张巨大的弓,弓弦是用三道牛筋编的,箭是用一丈二尺长松木做的。第二队是孟良和焦赞,六郎早在几天前已经派孟良、焦赞乔装改扮,骑着快马潜伏入大青山,孟良把一支长箭插在了料木山,焦赞把另一支长箭插在了井尔梁。巧的是,焦赞插在井尔梁上的长箭竟然扎中个暗泉,后来被人们修成了一口井。

  几个宋兵把三支长箭抬过来,辽兵辽将看得目瞪口呆。只见六郎搭箭上弦,弓如满月,轻轻一放,长箭脱弦而去,在西北方天空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箭射完,六郎面不改色又射出第二支箭。

  十几个辽兵顺着箭射出的方向,策马向西北方追去,一直跑到井尔梁,远远看到一支长箭扎进草甸子不见了,随后一股清泉从地下喷涌而出,辽军只好按约定退到井尔梁。另一队辽兵向北寻找,一直找到大青山的料木峰,发现长箭牢牢地插进石缝中,于是辽军又退到长城以北。

  韩昌折服了,看见六郎还要射第三支箭,赶忙拦住:“将军神力,你再射一箭,我就没地方可退啦。从今以后,只要将军在此地一日,我韩昌绝不敢再来冒犯。”于是,辽军交出宁武关和偏头关,退到大青山以北,从此“三关”战乱平息,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杨六郎“三箭定边关”的事迹被千古传诵,朔州地区和呼市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脚踏雁门关,手扳担子山,一箭射到大青山”。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