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文化悦读
内蒙古托克托县——古运码头河口古镇
来源:云中之声      作者:利纳
时间:2017年09月13日 17:04

  河口古镇位于托克托县城南(今旧城)3公里大黑河入黄河口处,这里也是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据古文献记载,河口古镇的黄河水运应追溯到春秋战国之际,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后人推测,黄河水运可能比这个时间更久远。宋、〔辽、金〕时期,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水旱码头和货物集散转运之地。进入元代,设水驿派巡军,保护商船,使其能够畅通无阻。清嘉庆12年(公元1807年),河口正式成为镇的建制,属托克托厅管辖。之后,河口古镇又成为清朝廷重要的盐务口岸,颇具影响力。

 

  很早以前,河口古镇所处的地理位置称之为河头地。因为其地处黄河、大黑河交汇处,由于多年洪水的不断冲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块高出周边人类易于生存的土地,人们便开始在这里定居,后逐步形成村落。在清朝廷还没有把河口正式立为镇时,河头镇的名称在一些史料中已经出现。“河头镇,地属托克托,距兰州约二千八百余里。上水以铁货、粗瓷、木料为多,下水为杂粮、盐碱为多”(《绥远概要》上,民国22年12月,绥远省政府编印,傅作义作序)。近年来,外地有关史学界人士曾多次赴托克托,研究和探讨河头镇的来龙去脉。得出一个结论,最早的河口称之为河头,是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黄河对河口古镇的兴衰起过一定的作用,为停泊船只、集散货物提供了方便,使河口古镇成为西北部时间较长的水旱码头。从12世纪开始,因官方和百姓食蒙盐和土盐所需,在东胜州(今托克托县)设立榷场。蒙盐通过黄河上水运至河口码头,再经过陆路或水路(当时的大黑河能通航)运往各地。元朝立国后,黄河水运直接由政府主办,使生产向前迈进了一步。元19年(公元1282年)朝廷下令,允许商贾从黄河上贩运货物,国家予以保护,复设巡军,以利商运。这时黄河上游的宁夏银川至托克托河口段,船运络绎不绝,从而促进了沿河两岸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官商、民商船只往来,都以托克托河口为货物集散和转运之地。从此,河口的商户和劳务人员大增,外地商贾蜂拥而至。明初,因战事吃紧,黄河水运曾一度受到影响,但河口航运始终没有完全中断,仍不失为一商镇。

 

  清初,黄河水运逐渐恢复昔日之繁荣,上游宁夏、后套之粮油、甘草、盐碱、枳芨、红柳、皮毛、木料等和下游河曲、保德、偏关、府谷、准格尔等地之煤炭、石器、粗瓷、木料等,均水运至托克托河口码头进行交易。此外,有山西朔县、平鲁、左云、右玉等地的生铁坯子、黑白砂瓷器、花椒、梨枣、苇席、油料等,京(北京)、津(天津)、唐(唐山)、张家口、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大同等地的贡砖茶叶、布匹、丝绸、日用百货,通过旱路,驮载车拉,集运到托克托河口码头交易。由于河口古镇地处水陆要冲,货物充实,运输便利畅通,经营范围北至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达山西、陕西,东到京、津、唐、大同,西接后套、银川、兰州、新疆等地,成为中国西北部重要商货交易市场之一。       河口镇内有商业大街四条,以禹王庙为轴心,西北向为头道街,东南向为三道街,东北向为后街,西南向为二道街,每街长约1300米左右。各大街两侧,商铺林立,均为古式建筑,内连宽敞大院。其中三道街商铺最多最盛,后街较之少而萧条。

 

  河口作为塞外古老集镇,其庙字较多,有禹王庙、真武庙、关帝庙、奶奶庙、五道庙、财神庙、河神庙等,并在庙前均建有戏楼,龙王庙戏楼后的小庙内供有“天、地、水”三神。各个庙宇建筑风格别致,挑角飞檐,有如飞鸟展翅,十分壮观;泥塑神像,栩栩如生,真乃不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文革”时期,所有庙宇全被视为“四旧”拆除,仅有龙王庙前的一对铸铁蟠龙旗杆幸存下来。现在,托克托县有关部门把铸铁蟠龙旗杆作为文化遗存,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托克托河口开化较早,文化教育亦很发达。除私塾外,早在清光绪年间(或更早)即开始设学堂。到光绪23年(公元1897年),河口教育正式列入清政府科举教育体系。民国初年改为官立小学。教育经费主要来自甘草捐、船筏捐、鼓乐捐、草契捐、鱼、屠、粮、戏捐等。绥远地区近代教育史上,托克托是发展教育事业较早、较快的地区之一,而河口为之最,发挥了基础教育的作用,培养和造就了不少人才。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