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文化悦读
【青城故事】浅析大青山生态环境演变历程
来源:呼和浩特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作者:高铁军
时间:2017年12月15日 08:46

  大青山,蒙古语名“漠喀喇“,亦名“达兰喀喇”、“哈尔古纳”,北方游牧民族称大青山为祁连山。隋唐时期,称大青山为秦山、青山、大斤山。辽金以来,又有 夹山、黑山、神山、天山等名称。大青山东起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三岔口,西至包头市昆都仑河(昆都仑河是大青山与乌拉山的分界),东西绵延27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位于内蒙古中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一线以北。大青山山地是阴山中段的主体组成部分,沟壑纵横,有18道半大沟,平均海拔1800——2000米,最高峰九峰山海拔2338米。大青山的海陆变迁及人类历史上的生态环境演变,值得我们深思。科学证明,地史时期大青山从两亿五千万年前曾经先后分布过鳞木、芦木等高大热带蕨类植物;松柏类、古银杏;云杉、冷杉、铁杉、水杉、雪松、油松和桦、杨、栎、榆、栗、山核桃、椴树等树种。距今四五千万年,远古的大青山地带,森林茂密,广布湖泊,气候温热,是一派热带、亚热带风光。二千万年前左右大青山出现了森林草原景观。本文重点就人类历史时期大青山生态变迁进行探讨。

  在人类历史时期,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石器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便开始了对大青山生态漫长的破坏过程。笔者把这个过程分为最初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无显著破坏阶段;第二是人类对大青山生态破坏影响日益加深阶段;第三阶段,姑且称之为彻底沦为童山阶段;第四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生态恢复阶段。

  一、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无显著破坏阶段

  大青山南坡、大黑河与哈拉沁河之间是山前的低丘陵,距今70万年至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曾经在这一区域活动。大约70万年前现今呼和浩特一带草木丰茂,各种动物出没于林间草丛,远古人类在这儿开采石料、制作石器工具,过着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

  由于森林草原养育了大量野生动物,所以在旧石器时代便有了人类活动。也使内蒙古成为了亚洲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文明的源头一直追溯到7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远古人类就曾在此劳作、繁衍、生息。距今6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阿善人在包头地区大青山南麓山坡台地定居。从旧石器时代开始, 就有了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只是那个时候人口数量不多,过着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对大青山生态破坏影响微乎其微。

  二、 人类活动对大青山生态破坏影响日益加深阶段

  人类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其中农业开发和城市化是破坏影响生态环境的典型代表。

  农业开发的影响

  在古代大青山和山前地带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战国时期,阴山山脉以南河套至呼和浩特地区为林胡和楼烦的牧地。林胡又称林人、儋林,为林中胡人的简称,生活在森林中。 汉族移民在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伴随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大举向河套及大青山地区迁移。《史记 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三年载: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通过以军事移民的方式,加强对边疆的巩固,维护统一。此次移民应为数不少,人口迁入之后,这一地区开始了农业生产,成为新的农业区。 即便如此,明代大青山林木仍相对繁茂,尚未遭到严重破坏。《宝颜堂秘籍》载:“大青山千里郁苍,松柏连桅,是一处未经采伐之森林基地。” 明代大青山:“彼中松柏连抱,无所用之,我边氓咸取给焉,则互市之开,其于材木不可胜用矣。”(《夷俗记》) 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在明代也有汉族移民前来种地。最初是“百姓春种秋回,谓之雁行”。来自晋北的农民,今年在此地租种,秋收后返乡,明年又上其他地方租田耕种。察绥地区的游农制正是当时典型的例子。

  大概从明代的中期开始到清朝末年,尤其是在明末清初,大量晋商和陕北居民走西口来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清初严禁内地汉民到蒙地开垦定居。推行禁垦蒙地政策,客观上对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清代张曾《归绥识略》(呼和浩特第一部地方志书)载“在归化城北二十里广三百余里,南北百余里产松柏林木,远近望之,岚光翠霭,一带青葱,如画屏森列。” 自嘉庆以后,清政府对土默特垦务政策时禁时弛 。1902年对蒙政策出现了转折,清政府全面放垦蒙地,迎来了多次移民浪潮。

  清代汉族移民进入蒙地,固然有内地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自然灾害和战乱逼迫的原因,但蒙旗私招私垦、实施全面开垦蒙地,极大地推进了移民进程。北洋政府时期,继续实行移民放垦政策;民国时期,开垦蒙地再度掀起高潮。封禁政策解除,内地到土默特地区开垦定居的人员迅速增多,给大青山及前坡草原的生态带来灭顶之灾。随着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人们建房子、扎栅栏,生活燃料全靠天然植物,大量植被因而遭到严重破坏。樵柴活动破坏植被,对生态环境威胁较大。单讲生活燃料,烧炭对于山里人来说并不陌生。即将树木枝干烧制为炭。《魏书·刑罚志》:“畿内,民富者烧炭於山,贫者役於圊溷。” 大青山里伐薪烧炭也屡见不鲜。抗战期间,原内蒙古军区司令员黄厚左腿负伤后,曾隐蔽到哈拉沁沟孤身一人烧木炭的梁老汉那里养伤。《古丰识略》记载“煤炭、木炭,归化城煤炭极贵,东距城二百里方有之。西则自萨拉齐东,亦只有煤耳,炭则自黄河西来,近和林格尔有试开煤窑者,未知能成功否也。”(《古丰识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43页)可以推断,当时煤炭只有一部分有钱人能消费的起,普通人家还是使用梢子生火做饭。梢子,就是晒干了的又细又长不带刺的灌木枝条。每年立秋之后,傍山而居的农民纷纷上山割灌木枝条,割倒后或者弄回家,或者就地晒干以后再捆成捆儿,便可拉进城去卖了。

  城市化的影响

  在大青山南麓,有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和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这两座城市的兴起、发展,使大青山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城) ,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呼和浩特市的中心城区由归化城和绥远城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

  1、归化城

  明末,隆庆6年,阿拉坦汗修建归化城。隆庆六年(1572),阿拉坦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阴,黄河之滨,破土建设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伟美丽的城池。 明万历三年(1576)竣工后,明廷赐名改称“归化城”。阿拉坦汗时期,大兴土木建城、造宫殿、筑板申、修寺院,皆从大青山取用木材。

  2、绥远城

  清廷在归化城东北5里处修建了绥远城。绥远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始建,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又称“新城”、“满城”、“驻防八旗城”,曾驻防八旗兵3000多人和随军家属1万多人。相传绥远城工峻,而大青山之木遂空。至乾隆25年,大青山无木可采。 绥远城建城木料来源众说纷纭,民间传说建绥远城把大青山木材砍光了,致使大青山成为童山。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斯钦布和研究认为,绥远城建城木料并非全部采自大青山,其中一部分伐自穆纳山(今乌拉山)。包头,蒙古语“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因而又有鹿城之称,是草原钢城、稀土之都。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包头筑九原城,秦为九原郡。 明嘉靖八年(1529),阿拉坦汗驻牧土默川。俺答汗,黄金家族后裔,达延汗之孙,又译作阿拉坦汗。明朝土默特部重要首领。嘉靖年间崛起,初期在大青山地区游牧。后来控制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 ,南抵长城。俺答汗受封为顺义王之后,万历三年,修建了第一座城寺,朝廷赐名福化城,即今萨拉齐东的寿灵寺大院,俗称美岱儿召。清初形成分散村落。1809年设包头镇,1926年设包头县,1938年包头设市。

  三、彻底沦为童山阶段

  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 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砍伐森林、过度利用水资源是典型的例子。

  乱砍滥伐森林

  康熙、雍正年间,大青山的林木曾被官私砍伐买卖。《朔平府志》载,毕克齐“大青山材木在此发卖。”托县河口、毛岱,均为由水道将大青山木材运往山西、陕西的重要渡口。自归、绥二城及各厅治前后兴筑,官民建设,大肆开采,举一山之储积,开一道之规模,大量松材采取略尽。乾、嘉之后,就地取材则为榆、杨、柳、桦,而松柏绝少矣。

  《内蒙古自治区及东北西部地区林业综合考察专集》这部地区性、专业性林业学科专著的林业概况,有关森林资源章节这样描述:“1931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相继侵略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进一步对大兴安岭和大青山的森林资源大肆掠夺。”、“日本帝国主义对缺林少材的内蒙古地区的大青山一带的森林也不放过。据材料记载,1935年京包铁路外发木材793吨(约合1134立方米),1938年外发木材5122吨(约合7325立方米)。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大青山地区煤、铁等矿藏资源,也大肆破坏当地仅存的少量森林。1933年,大青山煤矿年产5万吨,消耗木材数千立方米。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 ,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交通方便的地区破坏更为严重。”有其他资料显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阴山中段和东段地区后,妄图扼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和抗日游击队,对阴山的森林大肆焚烧和破坏。大青山地区的生态在清王朝末期、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整体上进一步恶化,导致一系列灾难性后果,森林大大减少了,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遇到连降大雨,爆发山洪,归绥市饱受水患。《敕勒歌》描述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美景不再。1949年新中国成立,阴山绝大部分地区的森林已遭毁灭,茂密的油松、云杉原生林全部变为桦杨次生林,只在交通所阻和天险所拦以及庙宇周围个别地段还有油松、杜松、侧柏、清杄、白杄、白桦、山杨等天然林或单株树木。山间野生动物,猎豹、野猪、狍子、青羊、鹿以及其他飞禽走兽,因丧失藏身之所、觅食之地而绝迹。解放初期,大青山仅保存1.3万多公顷的老残林。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工 业三废和城市三废是其代表。

  矿产资源开发影响

  雍正初年大青山有6座煤窑,末年发展到22座,可见在雍正年间大青山的煤炭开始大量开采。绥远城建成后,开采达到前所未有高潮,乾隆六十年煤窑数量达到229座。前文所述,日本侵略者掠夺大青山地区矿产资源及解放前后大青山区的煤矿、水泥厂、采石场、碎石厂以及周边搅拌站、白灰腻子粉厂、选金厂各类污染企业,机械施工破坏植被,严重影响了大青山生态环境。

  2012年初呼和浩特市启动大青山南坡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前,沿山有235家砂石采矿企业,土地破坏面积154.72公顷,大青山前坡伤痕累累、满目疮夷,严重影响首府水源安全,破坏了大山生态环境。

  四、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生态恢复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呼和浩特市就把恢复大青山森林生态、绿化大青山作为林业建设重点。先后建立了大青山、古路板、乌素图3个国营林场。大青山国营林场白石头沟林区较早实行封山育林,效果显著,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涵养了水源。主景区植被覆盖率达55%以上,阴坡的植物覆盖率达75%以上,在大青山区域屈指可数。2000年成立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包头市、呼和浩特市至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一线以北的阴山山地。

  2012年实施的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是呼和浩特市迄今为止最大的生态保护工程,北至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南界,南至京藏高速路,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3.8公里,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对城区以北新城区段、回民区段进行了综合整治,大青山前坡地区城区段部分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2016年底,呼和浩特市启动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筹备建设工期总计10年。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头辖区面积162.4万亩。包头市在大青山南坡沿线200平方公里范围内空实施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综合工程。近年来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大青山生态水源工程、大青山生态功能修复治理工程、矿山清理整顿和非法占用林地专项行动等重点工程和项目。2017年,包头市全线启动大青山南坡生态修复工程,计划投资70亿元。

  通过有效治理,大青山前坡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荒山荒坡成为绿水青山 ,使大青山成为自治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