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文化悦读
归绥老城的牙纪们
来源:资源与物流      作者:邓九刚
时间:2018年03月06日 08:52

 

  牙本为“互”字,因字形相近,唐代起被误写成“牙”而沿袭。

  牙行(就是早期的中介),中国古代和近代市场交易中都曾存在过,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评定商品质量和价格、从中收取佣金。

  牙纪是在买卖交易中撮合成交的经纪人,属于一种特殊的商人,又叫撮合商、居间商。牙纪或称牙郎、牙商、牙侩、牙人。元代起从事人口贩卖的牙人又被称为人牙子,女性又称牙婆、牙媪。汉代称驵、驵侩。

  牙纪对于中国商业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原先牙人自行入市成交,最初可能主要说合牲畜买卖,后来逐渐扩展到各种买卖,唐代有供商旅存货寓居的邸店,牙人在邸店接待客商,并代官府征税;宋、元、明又有引领百姓、经纪、行老等称呼。

  进入明代以后,牙行开始正式浮出水面,合法化了。1523年(明嘉靖二年)朝廷颁布“市易法”,规定牙纪必须选择有资产的人户充任,然后由官府发给印信文簿(后称牙贴),类似现在的营业执照。领贴须纳贴费,连同每年所纳税银,统称牙税。牙行并代官府采办货物。明代以前的牙纪多属个体经营,活动方式是在各居商停客的店栈和堆放货物的邸之间往来说合。

  大名鼎鼎的安禄山就曾经是一个大牙纪,安禄山是粟特人,祖先来自西亚,信仰祆教。据说安禄山会讲六种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后来安禄山发达起来介入政治做了仕,飞黄腾达官至节度使,掌管了北方大半个国家。安禄山的时代,呼和浩特地区还是突厥人占据,属于安禄山活动的地盘。据此是不是也可以推断安禄山就是呼和浩特牙纪们的先人也未可知。

  牙帖分等级

  归化城是一个讲究法度的地方,在这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按规矩行事。各个市场都有牙纪组织来执行必要的纪律。牙纪们在每一桩成交的生意上都要抽取相当的佣金,不然牙行的人靠什么吃饭。在桥上不通过牙纪是做不成生意的,买方和卖方是不能直接接触谈生意的,这也是规矩。我这里说“桥”这个字的时候,您脑子里可千万别出现那些木质的、石拱的、水泥、钢铁等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图象。我说的“桥”指的是市场,就像现在的菜市场、百货市场、早市、夜市、鱼市、鸟市一个样。

  归化城的市场管理规定,牙纪们都要向归化城“二府衙门”领牙帖方允许经营。牙帖(就是现在的经营许可证)分头等或二等牙帖。头等牙帖每年缴固定税60元,二等牙帖每年缴固定税30元。像天盛昌是多年的牙纪老字号,领的是头等牙帖,义和堂领的是二等牙帖。此外,还有每年缴15元的三等牙帖,是由好几个牙纪合组一个堂名、领取一张牙帖,按每个人的每年进项摊钱。有的出5元牙税,有的出3元牙税。这类情况,必须是父辈交往多年,合伙共领,由一个人顶名,出钱多少并不在意,主要是以此抵制商帮的首要商号。

  牙纪们有自己的行话,也叫暗语。比如从一到十的数他们称“一流、二床、三品、四瞎、五拐、六挠、七猴、八桥、九勾、十挂”。外行人听不懂,而且在现场交易的时候也有特殊规矩,就是买卖双方不能说话,只能由牙纪分别与他们在袖筒里“捏”。

  对于归化城的“桥”牙纪来说,他们最基础的本事首先是熟悉商品、熟悉市场。那么归化城“桥”上的商品是什么呢?主要就是牲畜。这些牙纪都是土生土长的归化城人,都是从小就闻着骆驼和羊马牛身上的各种气味长大的,他们不仅熟悉牲畜的饲养特性,还熟知牲畜的品质。关于牲畜的知识,差不多都是从祖辈那里遗传下来的,许多牙纪都是代代相传从事这一行。比如专门经营骆驼的牙纪对骆驼的好坏和价值了如指掌。看牛也有讲究,耕牛要五短一长:四条腿要短,脖子要短,腰身要长。这样的牛叫“抓地虎”,干活儿有劲。看驴则要看膘满肉肥,口青耳朵立。羊的出货量最大,也是先看路风,就是说看哪里产的。

  牙纪的职场

  归绥有这样几句流传很广的谚语:“城隍头出府,马贩子赛如狗;城隍二出府,马贩子赛如虎;城隍三出府,马贩子是蹲门的狗”。

  这就是归化马牙纪生活的生动写照,可谓是生动形象。

  所谓“城隍头出府”是指清明季节。一般春季马桥上交易不旺,上桥来的买主多是附近的农民和城里那些拴毛车、煤车的人,前来倒换一些成马。清代,归化城附近有专往北京运送皮毛的马车2000余辆,有专从阴山西段老石旦煤矿往归化城运煤的马车1000多辆。这时候马贩子终日上“桥” ,买卖却不多,如同一条狗乱跑郊野,忙活一天难得饱食。“二出府”指的是七月十五。这时候草原上的热马、热羊都回来了 ,正是马桥上交易繁忙的时候,有时侯一天的买卖比春季一个月的交易量都多。桥牙子们在桥上东奔西走,撮合生意,成功的比例往往很大,于是就显得他们有本事了,所以说赛如一只虎。“三出府”说的是十月初一。塞外入秋,天气转冷,南方来的客人惧怕这里的寒冷气候,纷纷返回故里。上桥买马的人逐渐减少,马桥的生意遂由旺转淡,马牙纪们无所事事,就成为“蹲门的狗”了。 从这几句谚语,可以推知绥远城马桥的交易情况。

  绥远城与归化城合并之后,成立了归绥牙纪公会。这是马牙纪的组织,登记在册的有四五百人。还有一些虽没有在公会做正式的登记,但他们也跟随老牙纪天天上桥,这些人可以称作是“准牙纪”,或者说是牙纪的“预备役部队”,这个群体人数比正式牙纪还要多。

  说起来呼和浩特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城市,不论做牙纪的还是拉骆驼的,甚至鼓匠班子的人都十分讲究职业风度,都很看重自己仪表,看重自己的职业,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特具有职业精神,做什么都有板有眼,都要做出个样子来,不能让人小瞧了。就说桥牙子(牙纪的通俗称呼),首先在穿戴上就很讲究,但凡是正儿八经的桥牙子必定要穿绸褂、灯心绒的缩口裤子,腰上别一条白色的毛巾,脚蹬牛鼻子布鞋,鞋底的边儿用石膏刷得雪白。戴一副墨镜,手提一根马鞭。一般情况,资格老的马牙纪上桥的时候都要骑着马。出现在马桥上的牙纪一个个头脸刮得干干净净,辫子梳得整齐铮亮。

 

  牙纪的生活

  牙纪不但讲究职业风度,他们还过着一种悠闲逍遥的生活。

  每日上桥前先泡茶馆(现在叫烧麦馆),二两烧麦一壶茶,从清晨喝到半前晌(方言,上午的意思),一边喝茶一边天南海北地神聊。许多老牙纪都有走驼道的经历,他们走南闯北,到过许多地方,见过许多世面。内地的汉口、北京、天津,蒙古草原上的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新疆的伊犁、古城,甚至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莫斯科,都是驼队经常前往的地方。这一路上,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事情说不尽道不完。早晨泡茶馆被牙纪们称作是“肉泡水”,下午桥上没什么生意可忙活了,这时候牙纪们多在澡堂子里消磨时光,称作是“水泡肉”。

  如果是在牙纪行资深的或是在牙纪公会负有一定责任的牙纪,那派头就更足,除了前面说过的配套的“行头”,他们上桥还要骑马。

  马牙纪的坐骑修整打扮得非常仔细,剪鬃、钉掌、刷身体,那马任哪儿都收拾得干干净净。马身上的装饰也讲究得很,红缨穗辫成的马轭,下面吊一串红铜的小铃铛。人还离得老远呢,就能听见“叮叮当当”的马铃铛声,熟悉的人一听声音就能知道是哪位爷来了。绥远城原本是满族八旗部队的驻防地,受满族人的影响,有资格的牙纪会被人称作“爷”。

  桥牙子因为身份特殊经常有好走马骑,由于职业的关系,他们往往能花少量的钱把好走马弄到手。

  在归化街头,经常能够看到年轻的马牙纪骑马经过。他们骑的马大都不是自己的坐骑。俗话说“奶妈抱孩子——人家的”,是他们把手里正待出售的马暂时为自己服务了。

  “桥”上买卖不是一下子都能成交的,尤其是贵重的走马,买客往往要反复考察、多方打听、再三定夺。这个时间,马的主人就把马交给自己信得过的牙纪,短则三五天,长则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

  归化城桥上曾有一匹名马在牙纪手里放了整整三年。因为买主没有看中,卖主又不肯降价,于是就那么拖着。马就由牙纪来饲养料理,每天骑出去跑街。牙纪们把马打扮得漂亮,其实也是为了推销商品,为了把马早点出手。他们炫耀的更多意义是在做广告。所以在绥远城或归化街头,人们看到骑上等走马的除了有身份的官人、贵族、大商号的财东掌柜外,就只有马牙纪了。实话说,除了马牙纪,也没有人敢骑着好走马在街头招摇。

  不论是绥远的马桥还是归化的马桥,牙纪们对待买客是非常讲究礼数的。一般情况下,买客到来,牙纪们都会有下马饭招待,走的时候有上马饭送行,买卖成交以后,要在景福居等小饭馆子请吃酒席,竭尽东道主的热情。上桥的马牙纪对于外地行客经手买马,也要从桥上一直陪送到客人住的旅店里,处处关照,给予尽可能多的方便,可谓是服务到家。

 

  “特种”牙纪

  绥远和归化城在每年阴历六月以后,马桥上的买卖就呈现繁荣景象。这时侯一般马店帮助客人买马卖马,凡是店对店的生意,都按二分佣钱抽取。就是说他们既买也卖,买卖双方的佣金都要挣。各打二分,这也是规矩。如买主经过牙纪向马店买马,买主须给牙纪出二分,卖主也给店家出二分。

  也有例外,那时一些较大的马店给“三大号”卖马,也就是给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服务,他们只向买主打佣二分,并不收取“三大号”的佣金。但是“三大号”对于马店也不能白使用,都得有“送佣”之举才成。把“挣佣”变成“送佣”体现的是“三大号”的威严、情谊与居高临下的作派,同时也体现牙纪们对“三大号”的尊重。

  专业的团队和长期的经营使绥远、归绥马“桥”的牙纪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马牙纪也是一种世世相传的终生职业,除了一般上桥的牙纪外,还有所谓顶门牙子、点数牙子和蹲门牙子等几种区分。

  经过长期经营,市场日甄成熟,牙纪队伍遂形成了著名的“十大股”。

  在绥远城马桥上也曾经出现过地痞流氓借故滋扰的事情。马贩子与牙纪为了维持桥上的秩序,巩固行业的基础,雇佣了一些棒手和把式匠,随时应付弹压那些地痞流氓。在马桥上无事的时候,这些雇佣来的棒手和把式匠也能帮买帮卖,协帮社务,这些人渐渐成为马桥上的一种特殊势力。有时他们也会因为利益而与马牙纪和马贩子发生冲突。为了这部分人的待遇问题,同治年间,经过磋商,双方达成过一个正式的协议,协议规定,凡马桥上的生意,成交以后每匹马给“雇佣”城钱二百,作为报酬。城钱是当时市面上通行的钱底,光绪十八年(1892年),以铜钱四十八个为一百城钱;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钱底下降,十五个铜钱为一百城钱;民国十年前后上升为四十二个铜钱为一百城钱,当时又都叫做“四二”钱。所有的报酬,定成10股,按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顶一半股的,有顶八厘的,有顶五厘的,集中以后,按股均分,这就是当年马桥“十大股”的来历。

  最初的“十大股”安置在绥远城的马桥,其中有汉民与回民,以后归化城的马桥也由他们维持。光绪年间,回民十大股中有马骏、薛根、金满仓、马双喜、马祥、李二白碗、白富、库成等七八个人,由马骏当家。清末,回民“十大股”,只剩六股。汉民“十大股”,有绥远城的陈宝子、金大林、李世名,归化城的郭存智、郭存孝、郭存先等七八人,由郭存孝当家。其中陈宝子最爱出风头,每年八月,穿着一身绸缎衣裳,骑着一匹好走马,经常装上火锅子,到马王社吃酒。当时有一个闯“白花”(乞丐)的人名叫王海龙,也想在汉民十大股中,吃一份好汉股子,被郭家兄弟打跑。

  关于马“桥”牙纪们的故事,在呼和浩特有这样的民谚流传:

  狮子把住两扇门,

  马桥设在绥远城,

  西街有个马税所,

  每天能收一斗银。

  十大股,太“日雄”(方言,能力超强的意思),

  陈宝子每天起来抖威风,

  金大林、李世名,抗前挡后带铁绳。

  十大股,真出名,

  有的是汉民与回民,

  每天他们上马桥,

  走遍绥远归化城。

  五湖四海皆朋友,

  茶馆饭铺叙友情,

  薛根打坏六十三,

  豹子老虎吃海龙,

  三教九流走江湖,

  十大股都能显神通,

  买马卖马都插手,

  “十大股”威震归绥城。

  十大股有回民和汉民之分,他们彼此联系,互不相扰。他们只在桥上求生活,不参加大盘交易。在桥上够得上小把买卖,他们才插口,零星交易不自行插口,只有在牙纪请他们帮话的时候,他们才插口。买卖成交以后,每一匹马由卖主给他二百归化城钱(十八个、十九个或二十个制钱为一百,按钱市的行情计算)。在马桥上“十大股”担当着保护人的角色,这种人讲江湖义气,吃软不吃硬;遇有事情的时候,他们也能拼命替行社办事。因而马桥上还真缺不得这种人,这些人其实吃的是“好汉股子”。

  绥远、归化的马“桥”经营规模大、年代久,除了主体牙纪和马贩子之外还逐渐形成几种身份特殊的群体。这两个群体除了前面说到的“十大股”,还有一种是“顶门牙子”。顶门牙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们的先人在羊马交易方面,曾经为牙纪行集体立过功劳,或是为归化三大号或某家羊马店出过力,桥上给他们一份照顾,用不着做具体事情就可以拿一份佣;另一种是,由大羊马店出号的人 ,另行组织羊马店时,觉得自己的经验、技术不够好,必须聘用一个顶门市的,才能招致买主卖主。

  凡有顶门牙子的,进行交易时事先要向买主声明:买一匹马就给顶门牙子记500城钱(民国以后改为二角银洋)。不管是在桥上交易或是在坝后交易,也不管交易的时候顶门牙子到场不到场,买一匹马就得给记一份钱。这个“坝”指的是阴山上的蜈蚣坝,坝后也就是大青山以北的草原,一般是说可可伊力更、召河、四子王旗。所以马桥上的人也把顶门牙子叫做“点数牙子 ”。但是有一条,顶门牙子不管有无交易,得经常上桥打探行情,并注意各方面的信息,以备号内咨询。做了顶门牙纪的人都是老资格的牙纪,他们一般不在桥上再当牙纪,但有相识之人托他买卖几匹马也不为错。

  此外,马桥上还有一些年老力衰的牙纪,他们在马桥上给马贩子和牙纪们拉马拴缰,出点微力。买卖成交后,由牙纪或由马贩子按马匹成交的多少,每个马给一百城钱的酬劳金。这也是马王社的人给老年牙纪和老年马贩子们的一份关照,马桥上给这类人送个外号叫做“蹲门狗”。

  桥头上的马贩子都是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眼睛里有水”呢!他们在桥上行走,常常能在牲畜的身上发现别人看不出来的毛病。行家称为“暗疾”。表面上挺精神的马,体态也好、路数(就是产地)也对,其实是匹孬马,中看不中用。客家买回去,看着个儿挺大,拉车没力量,骑乘跑不快。如果没有牙纪的帮协,买客肯定上当。另有一些现象正好相反,某些牲畜乍看上去模样不怎么地,其实是好马、好牛。这些牲畜表面或许显得体瘦毛长、拖腿疲塌、毛色不顺、没有精神,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毛病,只是因为喂养不善,或没有及时地铲踢、钉掌,鬃毛没有修整、不梳、不刮、不饬而显得精神不振。有经验的马贩子就以廉价将这些牲畜买下。他们先拉到钉掌铺,给牲口铲蹄钉掌,将蹄腿整饰好再拉回家中,将鬃毛修剪整齐,再用凉水将牲畜毛色洗净,梳刮全身,使之看上去光滑顺溜。只这样一摆弄,那“疲塌”的牲畜立刻就显出了精神。不懂行的买客也往往容易错过低价买到好牲畜的机会,这也需要牙纪相帮才行。

 

  一般来说,牲畜看上去肚子很小,显得瘦弱,主要是喂养得不好。这样的牲畜只要到了牲畜贩子的手里,好草好料地伺弄,用不了几天,就能让牲畜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肚大三分膘”,只要肚子吃起来,看上去就显得肥壮。然后再给牲畜戴上新笼缰,备上新鞍子,经过这样的整理修饰,牲畜蹄腿也利落灵巧,前后反差悬殊。

  牙纪不但会相马相牛,对伺弄牲畜也很内行。举个例子:有一回一个马牙纪在“桥”上买回去一匹脏了吧唧的瘦马,经过一番调理,隔了一段时间,他把那马又牵到“桥”上。结果恰巧碰上了那马原来的主人,那人把自己的马看了半天,愣是没有认出来!不但如此,经马牙纪三说两说,最后那马的主人竟以比原来高出一倍的价钱把自己的马买回去了。你说这归化城的桥牙纪们本事大不大?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