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大国工匠
莫尼山与工匠精神
来源:塞北风      作者:高雁萍
时间:2019年03月11日 10:13

    

  那日,在背靠大青山的莫尼山非遗小镇,聆听关于工匠精神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演讲。演讲人是连辑,我在内蒙古大学读文学研究班时的校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遗中心主任。  

   

  关于工匠精神,之前也听过类似讲座,但似乎都是理论,非常笼统,也让人费解,甚至无法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所以总感觉很枯燥,甚至云山雾罩。连辑院长的演讲却别开生面,不讲套话,不喊口号,更不生硬;语言朴实易懂,举例生动有趣,始终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  

   

  为能把工匠精神阐述的更为清楚,连辑院长首先从大的方面,将其概括为五点,即职业平等精神、崇尚劳动精神、由技而艺精神、以道驭术精神及精致文化精神。他举例说,比如时传祥,虽然掏粪工的职业看似与工匠的匠字风马牛不相及,但他兢兢业业,一辈子只干掏粪这一件事的选择,从广义来说,他身上有的,同样是工匠精神。  

   

  关于书法,连辑院长在演讲中毫不客气地指出,说当今一些人,不尊重传统,不礼敬先人,不练基本功,不因循章法,拿起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种行为,一来无技无艺可言,二来是不遵守应有的道德规范。

  的确如此。纵观当今书坛,另类书家可谓风起云涌,你把毛笔插在鼻孔里写,我就可以嘶声力竭上蹿下跳地写;你又把毛笔含嘴里,那我直接上脚,或者倒栽葱抱个裹尸布裹着的大活人,胡乱涂鸦。所以,我希望那些以恶俗图一时之名气的所谓书法家们赶紧收敛,不要再亵渎我们的书法艺术了。要想在书法之路上走远,走的更远,走出宏图,必须要步入正道,要勤奋而精进,要努力而持久,最终成为真正的书法家,并以道驭术。

    

   

  并不遥远的农耕时期,我们的生活与各种工匠紧密相关。木匠,铁匠,铜匠,银匠,鞋匠,毡匠,皮匠,石匠,画匠,泥瓦匠,毛毛匠,补锅匠,劁猪匠,杀猪匠……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这些老手艺、老工匠,已有很大一部分逐渐淡出日常生活,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加以保护和传承,乃至培养出创新人才。莫尼山非遗小镇就是这样的典范。很多失传的手艺,很多老工匠留下的传世之作,很多可以演示传习的手工技艺,很多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莫尼山非遗小镇,都有一席之地。莫尼山非遗小镇,也因此而成为一处独特的精神消费场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最典型的,莫过于解牛的庖丁。一头牛,一把刀,娴熟的技法,音乐般的节奏;刀在骨缝中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所到之处,骨肉轰然分离,简直看呆了梁惠王。天下厨师千千万,庖丁却只有一个,这应该就是连辑院长演讲中所说的由技而艺精神。  

   

  我爷爷是个文盲,十四岁就背起工具箱,跟着老木匠,走村窜户去学手艺,一直到78岁去世,他一直没离开过那些斧子、尺子、锯子。我家保存有爷爷1953年加入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会员证,证上职务一览,写着木匠二字。  

  过去物资匮乏,农村人盖新房,即使积攒多年,也凑不出什么好材料。有的人家把木匠请来,人家一看那七长八短、鼓肚弯腰的材地,就有些发憷。我爷爷呢,好料会用,赖料想方设法也要用,而且还得用的巧妙,用的有美感。所以爷爷总是爱审视那些歪才劣木,或者推一推、刨一刨,或者砍一砍、凿一凿,或者用熬好的胶粘一粘;即便只是做个小板凳,也一定要用砂纸打磨的光溜溜没有一根毛刺儿,自己才会满意。我感觉我爷爷也拥有工匠精神。  

   

  连辑院长说,过去是物质消费年代,要解决的问题是所需物品的有没有、够不够,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品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取代了物质消费,人们不再关心东西够不够,而是关心东西好不好,这个好不好,由生产商决定,这就需要发扬工匠精神。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否者,不会有丝绸之路,不会有茶叶之路,也不会有现在广彩大盆等精美绝伦的海外回流文物。中国瓷器自古就享誉世界,它们以实用性和审美性,很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中的精致文化精神。  

  如今,文化多元,消费多元,审美多元,这就对工匠精神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工匠精神成为普遍追求,我们国家的前景,会更加美好而灿烂。  

   

(责任编辑:张楠)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