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大国工匠
杨景德: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神医华佗”
来源:央视网      作者:刘畅
时间:2019年10月11日 14:04

 

  说起华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这位三国时期的神医据传有药到病除的回春妙手。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下属的首都航天机械公司,也有一位“神医华佗”,不过,这位神医不是医人的,而是修机床的老技师。他就是杨景德。

  1937年出生的杨景德,是国家高级技师,毕业于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原“华东250技校”),是新中国培养的最早一批军工行业技能人员之一。18岁那年,他被分配到南苑航空修理厂,也就是今天的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开始和冷冰冰的机床打交道。

  如今,当年的南苑航空修理厂,已发展成了中国导弹、火箭的批产、研制基地。而从青涩到耄耋,杨景德也从未离开。他用一生的才智与岁月诠释着对航天梦的坚守。

  另类“神医”:“望闻问切”修机床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航天事业还在创建初期,条件非常艰苦。南苑航空修理厂总共也不过上百台设备,全是手摇机床。杨景德的宿舍里连张桌子都没有。

  但杨景德从不怕苦,特别爱钻研,抓住一切机会和时间学习先进技术。由于表现突出,他还曾被派去向苏联专家学习精密机床维修,为此他竭尽全力,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当时,年纪轻轻的杨景德在厂里已经颇有名气。多年的学习研究和生产线上的锤炼,让他练就了一身绝技:像老中医一样给设备“望、闻、问、切”。

  设备导轨上的油,多还是少、清澈还是浑浊,杨景德用眼一看,就能分辨出故障的原因。

  他还能“听”出故障所在。几年前,一台英国进口设备出现异常。杨景德走到机床前,俯下身,听听设备有没有杂音,再用手感受设备的温度和转动频率。车间里轰鸣阵阵,异常嘈杂,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的判断,几下就找到了“病灶”。

  更神的是,还有一招“隔空探音”让大家不得不叹服这位老技师的高超技艺。

  有一年,杨景德刚做完胆结石手术,正赶上单位的设备一台坏了。为了不影响生产,他硬挺着出了院,回到车间修了一天,直到找到设备故障原因,解决完问题,剩下的设备调试年轻同志可以自己干,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谁知晚上九点多,同事打来电话,说刚修好的机器又出了故障。情急之下,他只能通过电话遥控指导现场人员:“你把手机放到机器旁,我听听。”他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隐约地听到不规则的响声。

  “你把‘丝杠’清洗一下,看看有没有多余物。”杨景德说。

  维修师傅把“丝杠”拿下来后,发现里面果然有多余物,是铝屑将“丝杠”的滚珠磨损了,导致设备运转失灵。清洗一下,再重新安装,问题解决了!

  与航天同行为梦想奠基

  “1997年10月1日开始进入返聘工作阶段,具体完成工作如下……”从一本泛黄的《生产任务记录本》上能够看出,这位老技师19年前就可以退休了。那时候,杨景德因身怀绝技,名声在外,很多单位都想聘请他。有一个公司的老总来了三回,给他开价一个月五千块钱。”甚至有家公司说:“工资由你来定,聘你当顾问,不用你干活儿。”

  而当时,厂里返聘老专家的工资每个月五百块钱。退休前,厂领导只跟杨景德说了一句:“厂里还离不开你。”他便毫不犹豫地点了头。

  “我是厂里培养出来的,我的一切都是厂里给的,不能忘恩。”杨景德说。不为名、不为利,杨景德心如磐石。这份坚定,是这名老技师内心深处对航天事业的无限忠诚。

  返聘以后,领导总跟杨景德说,不用天天来上班,有问题给他打电话。但他还是不放心,天天来。

  忘我而认真的态度,神乎其技的机修技术,杨景德这些年来为厂里不知省了多少钱,抢出了多少进度。

  2014年夏天,有一台进口机床出现严重故障,国内没有维修能力,只能返回原产国,维修费130多万元,周期至少3个月。这是一台高精密机床,没人敢碰。杨景德看了看却说:“能修!”

  于是,77岁的杨景德佝偻着腰,每天在设备里钻进钻出,汗流浃背,整整干了20天。最后,仅用15万元就修好了这台机床。杨景德不但救活了“洋设备”,还为厂里省了一百多万元的维修费。这让原厂商都震惊不已。

 

  2015年,杨景德已经78岁高龄,公司领导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实在不放心他的身体情况,所以结束了返聘。可是,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单位有求必应,绝无二话。

  这位修机器的老人,一路与航天事业同行,这份事业的每一分进步都凝结着他一生的心血和追求。他是见证人,更是缔造者。

(责任编辑:张楠)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