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趣味科普
“脸盲症”从哪里来?该怎么治?
来源:翻书党      作者:尚知雨
时间:2016年03月17日 10:37

  “科学星期五”是一档关于科学和科技的栏目,逢周五播出,给有好奇心的人。

  美成章子怡也无法避免被“异族效应”

 

  两年前,《华商晨报》调查了一下明星们在外国走红地毯时的悲惨遭遇:章子怡、张曼玉曾被认作是巩俐;张雨绮、李冰冰、李小璐、杨幂、林鹏等等一大票明星曾通通被认作是范冰冰。而范冰冰本人……她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自己更是惨被认作日本、韩国明星。

  早有研究发现,相较于外族人士,我们能够更好地分辨和记忆本族人士的面貌特征。这个现象常常被称作为“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异族效应的日常表现很多。譬如说,国内的朋友们抱怨“老外们都长一个样,怎么都分不清”就是异族效应的一种。明星们在海外被交叉误认也是异族效应的一种。明星们在红地毯上惨遭误认对于大众来说,或许只是看看笑笑的花边新闻而已。但异族效应对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不久前,澎湃刊登的《反思耶鲁反种族歧视游行》一文深刻地指出,异族效应常常导致教授分辨不出课堂同学,朋友分辨不出表演中的表演者,甚至导致抹杀每个课堂成员的个体性:因为美国教授们根本就分辨不出亚洲人们谁是谁,于是他们干脆就笼统地形成关于“亚洲人”的印象。小A上课一直聊手机,但是教授又说不出谁是谁,于是只留下了“亚洲人上课不认真”的印象,可惜了小B小C们一直都勤勤勉勉地上课。

    

  本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主持人拿亚洲小朋友开玩笑,引起争议。

  老实说,课堂里的例子还算是低成本的损失。当我们转移视线到司法和行政领域,我们就会发现问题要严重的多:Wells和Olson在检阅了过去二十年的研究后认定:的确,因为我们不太能够分辨和记忆外族人士的面貌特征,因此当目击者需要辨认外族面孔,特别是需要指认到底是哪名外族人士才是嫌犯的时候,他们常常犯错。会犯错的不仅仅是目击者。陪审团也更容易弄错外族的面孔,而有时候需要当机立断扣动扳机的警察们一样毫无意外。换句话说,异族效应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深远。对外族人士“脸盲”不但会导致学业、职场上的不公,也会导致司法、行政甚至其他种种社会不公。  

  “异族效应”可以改善吗?    

  

  异族效应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心理现象。但是说它是一种心理现象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认命。恰恰相反,当我们了解一种心理现象的具体机制以后,我们往往也能够找到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当下心理学对于异族效应的了解已经颇有进展,也因此得出了不少实践中有效的,可以扭转异族效应的方法。

  具体用以扭转异族效应的方法按照实际情况的不同会有诸多的变化。但是常见的,宽泛的方向大致有两条。第一条是反复接触。简单地说,对外族人士的接触越多,异族效应就越弱。我身边有许多同学便是这样。他们刚刚来美国的时候,一个个都抱怨:“白人都长得差不多啊!”过了不几年,等他们多认识了许多白人,天天见天天一起玩,逐渐地就我就很少听见这样的抱怨了。遗憾的是,反复接触并不是一个立时起效,药效凶猛的方剂。看了一整天外国电视并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善。相反,需要长时间地反复接触不同种族的人士才能够帮助我们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改善异族效应。把这条经验放到学校或者整个国家来说,就是学校甚至整个国家需要大力鼓励和促进不同种族之间长期的交流和合作,避免种族隔离。我所说的种族隔离并不是指几十年前美国公交车上黑人白人都要分开坐的那种种族隔离,而是日常生活中若有若无的区分:白人们更加倾向和白人们一起就坐,黑人们更加倾向和黑人们一起居住,中国人们打电话约饭首先想到中国同胞们等等。  

  第二条是激励。简单地说,如果准确区分出十个外族面孔就能拿到一百万美元奖金的话,大多数人还就真能区分出来,毫无问题。这就好像你在公司里上班刚一周还分辨不出老板们分别谁是谁,但如果明天要公司尾牙,老板们会出席——绝不能认错!于是你晚上把老板们的照片和名字配对起来反复看个十遍,第二天果然记忆无误。不少研究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激励,我们完全可以区分出外族人士的面貌特征。而且只要激励足够,那简直是立竿见影,瞬时见效。

  有些激励可以是明确的指令,比如说要求受试者仔细区分,仔细观察不许偷懒– 这样的确有效。有些激励可以是社会的压力,比如说告诉受试者区分不同人士的面貌特征是社会尊重的一部分——这样的确也有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给予明确的指令或许不太现实,但是给予社会压力,却是很现实的做法。再回到上述的教授例子。教授们虽然有时候会不好意思地表示: “抱歉啊,又认错了。”但是因为教授和学生之间权力的不对等和别的种种原因,教授们错认面孔最多被当作无伤大雅的小失误。既然是小失误,那自然是无所谓。  

  “异族效应”,最怕认真

     

  而如果我们想应用上述的经验,就应该建立起拒绝认为错认面孔是小失误的社会压力。导致他人的学业、职场甚至司法不公绝不应该是小失误。因此,建立起对于错认面孔的后果的认知,不把错认面孔当成无伤大雅的小失误,并且强化准确辨认面孔的社会压力是一种迫切需要得到实行的解决方案。事实上,鉴于不少美国大学日益招收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许多美国大学已经开始了集中培训计划。他们在每学年开始前,给教授们集中上课,告诉他们各种新生的种族和文化背景、他们的面貌特征和不同语言名字的大致发音方法。这种培训不只是传授知识,也是暗示教授们他们得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把尊重外族学生一事“当真”。虽然我本人并没有掌握相关的数据,但是一些零碎听闻的反馈认为这样的培训的确效果不错。

    

  上文简单地讨论了一下所谓的“异族效应”这一心理现象。异族效应看起来无伤大雅——只是不小心认错脸了嘛!然而“不小心”也好,“小心”也好,认错脸有时候影响了学业职业,有时候甚至影响了社会中其他方方面面的公正。

  看了上文,许多人或许要问:怎么这么麻烦?为了不认错脸这种小事,又要打破我们的日常习惯,特意跟外族人士交往,又要反复提醒自己和他人“错认面孔是不尊重是不公平!”生活已经够忙了,怎么还要这样那样的?这样的疑问,我觉得,才是真正地问到了这整一个讨论的实质:种种社会不公被隐藏在了社会的常态之下。需要改变这样的不公,需要我们花费本该花费在赚钱、恋爱或者别的上的精力和时间,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整个社会常态。“太费劲了!”的确太费劲了。而这也是为何社会不公被一代一代地延续着。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