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首页
头条
【焦点】大学生屡陷传销别总靠社会“补课”
来源:正北方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17年09月11日 09:56

  近期,大学生求职误入传销的新闻,牵动着世人的神经。当地政府部门表示决战非法传销团伙,“打不净,不罢手、不收兵”。然而,严厉打击传销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不应被忽视,那就是大学生为何屡屡堕入传销深渊。据报道,有的传销组织已经将主要目标放在了大学生身上,而在不少被解救的受骗者中,大学生竟然占了相当的比重。

  大学生为什么会成了“弱势群体”?想必正如不少人提到的那样,现在不少学生知识知道不少,常识却了解不多,以至于“突然”走进社会,就不知所措,容易走入“无常”。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道理都是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常识。常识一旦被忽略,就会滋生问题。“钱多、活少、离家近”——现在不少毕业生如此刻画内心最渴望的工作状态,抛去玩笑成分,应该说,这样的诉求背离了社会分配原则,凸显了大学生求职心态的畸形。

  在正常社会秩序下,如果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初,便希望寻找捷径“躺着把钱挣了”,只能是痴人说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没经过多少正规考察程序,很容易让人入职,而且附加各种诱人的收入承诺和发展机会,那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警惕和求证——为什么天上会掉馅饼?这个公司是否正规、招聘人员是否靠谱……但现在,许多大学生缺少常识、急功近利,丧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可悲地走上了别人设下的圈套。

  如果要给如今大学生的“常识缺乏症”找原因,互联网的影响是怎么也绕不开的。

  当前的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他们几乎从小开始接触互联网——学习、娱乐、沟通、搜索、求助等等,几乎都在虚拟的网上解决,所以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惯性,自然就和互联网绑在了一起。

  网络上,人们能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传递信息、实现交流,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边界。但不可否认,网上知识一般都是碎片化的,很难提升人的思考水平和思辨能力,且长期接触容易滋生思考惰性,陷于肤浅、习惯轻信;网络交流也多是浅层次、与现实脱节的,缺少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相处等带来的情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此外,网上各种一夜暴富、耸人听闻的事件和观点,也容易对那些急于改变自身命运的大学生形成误导,助长浮躁风气。

  所以,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少一些在虚拟世界的沉迷和轻信,多一些走入火热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实践,拉近自身与真实社会的距离,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这不仅是为毕业做准备,更是为人生打基础。

  笔者上大学之初,就有老师告诫我们,在大学里,课堂、自学和社会实践三者同等重要、互为补充。课堂学习为知识和思考打下坚实基础,看书自学和网络学习开阔眼界,社会实践则是“用自己耳朵听、用自己头脑思考、用自己双手创造”,后者对于成长成才来讲尤为重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中,可以试一试把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与各类人群交流、碰撞,能够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中亲身体验、历练,能够更多地培养爱、善良、怀疑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有了这些经历和品质,何愁无处安放丰盈人生?

  大学生为何屡陷传销:社会常识也是必修课!

  近日,天津警方、静海区打传办联合多部门,分三组查处传销窝点。记者跟随其中一组执法人员在王家楼村清理两处传销窝点,现场已空无一人。窝点内遗留的资料中,有个人简介、课堂笔记。记者翻阅25份个人简介发现,其中有9份成员的学历显示为“大专”和“本科”。

  大学生入传销现象普遍

  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参与传销者大都没有什么文化。而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辨别力的年轻大学生怎么会轻易就被“洗脑”呢?

  可从近日多部门打击传销的情况来看,传销面前,一些大学生也没有“豁免权”。现在北派传销也将主要目标转移到了大学生身上,新京报起底“蝶贝蕾”的报道中就提到,当地传销的受害者群体就由农村、打工青年,发展成大学毕业生为主。

  还有媒体起底传销组织头目的身份,惊讶地发现,有的传销大佬本身是文盲,其传销下线中却不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甚至还有在读博士。还有名牌大学研究生、曾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提名的创业明星,也加入了传销组织,很多大学生也慕名或仰慕其快速暴富的业绩,成为其下线。

  在日常生活中,你跟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说,“走,咱搞传销去”,他们肯定拔腿就跑;可如果将他们放在一个封闭环境中长期“洗脑”,不断告诉他们做这个项目可以迅速致富、摆脱困苦的命运,说不定他们就从了。

  记者在采访几个加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时就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把这事当成传销,而是当成了突破自我、快速致富的重要手段。如果不是警方强行将他们“解救”,这些人还在做着自己的发财梦,迟迟不愿意离开。

  传销的“精绝”之处在于靶向“用药”

  不过,千万别苛责一些大学生“智商余额不足”、“活该”被骗。在传销手段不断升级换代的当下,有时候也是防不胜防;或者说,比起那些农民、普通的打工者,他们有着更为强烈的摆脱现实命运、实现人生逆袭的渴望。

  而现代传销的“精绝”之处,正在于精准定位、靶向“用药”,能够细致探察人类内心的幽微之处,无限放大内心的欲望。

  你不是觉得追不上女神吗?那我就不断暗示,做了这个项目可以迅速变成商务精英,实现环球旅行,到时候追的岂止是学校里的女神,而是模特、大明星。你不是想出人头地、不再被别人瞧不起吗?那我就拼命宣传这个项目可以快速发家致富,让你荣耀乡里。你不是觉得自己一个读书人干不了这种四处拉人头的事吗?那我就说这是放飞自我、突破自我、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眼下比较“温柔”的南派传销,走的就是这个路子,他们连人身自由都不限制。灌输成功学与洗脑术,比起low爆而又不安全的封闭式洗脑,不知高级到了哪里。面对这样的对手,那些没什么生活经验、缺乏独立思考的大学生和面临就业压力、迫切想改变命运的毕业生,自然很容易被“洗脑”。

  反传销教育需要走向纵深

  不言而喻,一些大学生想彻底摆脱传销,还是要给他们创造更加宽松、公平的就业、创业土壤,增加底层上升空间,但这需要一定时间。对学校而言,不让学生陷入传销组织无法自拔,最简单直接的做法,是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反传销教育。

  不过,我说的反传销教育,绝不仅仅是看看警方抓获传销组织人员的现场纪录片,让几个深陷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在镜头前讲讲自己的悲惨经历就足够了,而要走向纵深。让反传销教育进大学、中学校园、进社区,让它成为必要的情商、财商教育。

  这方面可以开展的形式很多,例如,可以将它跟其他情商、财商教育课程合并;组织学生参加关于传销的辩论会、研讨会;鼓励学生社团模拟传销现场、剖析传销的心理与洗脑术。在这些讨论中,逐渐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

  总之,不能总靠“复杂的社会”或血的教训,完成对部分大学生的反传销教育。

  四部门发文剑指诱骗大学生传销,专家表示筑牢反传“防护网”

 

  日前,工商总局、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联合发出《关于开展以“招聘、介绍工作”为名从事传销活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从8月15日到11月15日,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传销活动专项整治行动。

  专家表示,整治工作把打击诱骗大学生传销列为工作重点之一,将有效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专项行动之外,应该重点关注大学生屡屡深陷传销组织的深层次原因,帮助他们筑牢反传“防护网”。

  打击传销,集中整治重拳出击

  四部门的通知要求,对打着“创业、就业”的幌子,以“招聘、介绍工作”为名,诱骗求职人员参加的各类传销组织,坚决铲除;重点做好大学生和求职人群的教育引导工作,增强人们对传销活动的防范意识。

  通知下发后,各地迅速响应,开展行动。湖北省启动专项整治行动,3个月“地毯式”清剿传销;天津市动员社会力量提供相关线索,全面挤压非法传销活动生存空间;四川省启动为期5个月的2017年打击传销专项行动,严打新型网络传销;山东省建立传销人员黑名单档案及“无传销城市”动态管理机制;广西建立传销人员“黑名单”数据库,严打传销大案要案。

  最近一段时间,在天津一所高校工作的小杨多了一项日常工作——每天向上级汇报是否有学生涉及传销等情况。小杨说,之前学校曾经发生过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的案件,所以对学生的反传销宣传比较多,“近期针对大学生传销管得更严格,很多部门都已经行动起来了。”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翔说,近年来,加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呈现增多趋势,再加上最近接连发生几起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后不幸身亡事件,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开展这项工作迫在眉睫。

  反传销网、中国反传销网、反传销咨询救助网等多家打传网站均已开通大学生专题,专题内关于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的新闻报道近年来持续增多。有着数十年反传销经验的李旭说,这几年加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呈现增多趋势。传销组织冒充企业以招工名义诱骗大学生的手段在十多年前就出现了,后被各地的传销组织普遍采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传销队伍高学历、年轻化趋势明显。据调查分析,参加传销活动的人员中18岁至28岁的占绝大多数,一些大学生参加传销组织并成为骨干。

  多位反传销人士表示,部分传销组织专门针对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下手,受害者极有可能因误入传销导致今后工作生活再难回到正常轨迹。

  传销组织为何盯上大学生?

  家住江苏的小刘在大四时曾被男朋友骗入一个“蝶贝蕾”传销团伙。小刘介绍,进入传销窝点后被没收手机、限制人身自由、上课“洗脑”,课程内容就是讲“五级三阶制”,编织发财梦。

  “条件非常艰苦,最多一星期洗一次澡,主要靠馒头充饥,我这辈子都没吃过那么多的馒头。”小刘说,她在传销组织里呆了几个月,最后交了三万元才出来。

  为何大学生容易被传销分子盯上?多位办案民警介绍,大学生更容易被招聘、社交等网站吸引,被欺骗进传销组织;相对单纯,容易被洗脑,从而被发展为下线。

  不少传销组织利用互联网精准“设钩”。现在大学生等年轻群体的生活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不少传销组织利用现有网络平台信息审核不严等漏洞,在求职、交友、征婚等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大学生很容易落入陷阱。

  据广西相关部门透露,在南宁,一些传销组织为了发展下线,专门派一批年轻女子泡在网吧,以谈恋爱等为借口约人见面,实施“洗脑”。

  “洗脑”方式也多种多样。曾被骗入传销组织的李田宝介绍,现在传销组织对新人的“洗脑”方式更加灵活,除了一对一讲解、歪曲国家政策、制作资本运作“五级三阶制”的起源视频等之外,一些传销人员还会联合外围人员,组织免费的观光游、大型宴会等,来共同编造“致富假象”,“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相对单纯,更容易被传销组织‘洗脑’。”

  大学生群体能够“榨出油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多位反传销人士表示,在传销组织眼中,大学生比普通人群更加“有利可图”,同学好友处可以借钱,亲戚家人也会给予支持,有不少家庭在得知孩子身陷传销后给传销组织打款以求“破财免灾”。

  此外,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夜暴富的心态。记者曾经接触过一些参与传销的大学生,他们明知是传销仍坚持参与甚至成为组织者。“做这一行来钱快”是重要原因。李旭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很多人无法很快获得理想工作,成为传销组织诱骗并继续去迷惑、欺骗他人的绝佳对象。

  构筑“安全网”守护美好青春

  大学生陷入传销组织后,生命财产安全极易遭受侵害。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大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后,往往会遭受人身控制和暴力侵害,最后不得不缴纳高额“入会费”。

  记者了解到,一些大学生身陷传销后成为骨干成员,社会危害比其他群体更大。在近年来各地查处的不少案件中,均出现过大学生成为传销组织的骨干、组织者的情形。去年12月,江苏南京查办一个传销组织,成员平均年龄20多岁,其中大部分都是本科学历,传销团伙的老板刚刚硕士毕业,其3名下线均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有一名还是在读博士。

  有打传部门负责人透露,在近年查办的一些大案要案中,执法人员发现有专业的财务、培训软件,有的传销组织还有专门开发符合“五级三阶制”特定需求软件的博士毕业生。

  专家表示,在打击传销窝点、传销变种的专项整治行动之外,可根据大学生受骗的主要特点来织密安全网,避免悲剧重复上演。

  应进一步完善对网络平台的监管。记者查询发现,近年来不少网聘平台涉入虚假招聘案件,但最终判定担责的情况较为少见。专家建议,应督促招聘平台、社交平台等网络运营者在用户信息核实方面出台更为严格的规定,进一步明确网聘平台职责,促使其采取措施围堵虚假招聘信息。

  此外,应提升反传销等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传销犯罪的形式变化,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与防范意识。

  “天之骄子”缘何屡陷“美丽陷阱”

  近来,接踵而至的不幸事件在大学生中引起广泛关注:先是某985高校的年轻毕业生李文星,因急于找工作,不慎落入传销组织骗局,直至客死他乡;这一事件曝光后的第6天,天津警方通报,去年刚大学毕业的张超到天津静海区求职却误入传销组织,4天后身亡;随后媒体又报道,湖南某学院大二女生林华蓉应学长之邀,被骗到湖北的传销窝点,24天后投河溺亡。

  一个个惨痛的事实,发人警醒:是什么吸引“天之骄子”步入传销难以自拔?又该如何避免他们步入泥潭?

  逃离魔窟时,他只穿着内裤和袜子

  2016年11月18日,陈志林(化名)坐上前往山西大同的火车,等待他的是一个巨大陷阱。

  陈志林当年刚从北京某高校毕业,此去是为了见已在网上聊了几天的女网友,对方约他在大同见面,确定一下关系。见面之后,以看手机存储的电影为由,手机就一直被女孩拿在手里。稍后,女孩谎称身体不舒服让陈志林陪她回家,沉浸在喜悦中的陈志林一路随着女孩,回到了她位于一普通居民区的“家”——传销人员的据点,随后一直被控制。

  欢迎仪式确实是“接风洗尘”,先由“家里人”给新人洗脚、擦脚,然后安排新人吃饭。之后就正式进入上课阶段,上完课进行考试,必须全部答对才行,否则继续上课、继续回答,直至完全服从“家”里。在试图离开被打时,陈志林意识到进入了传销组织。

  经过5天观察,11月23日凌晨3点,陈志林从所住地三楼跳楼,所幸二楼和一楼有遮挡物。离开时,他身上只穿着一条内裤和两只袜子,袜子里藏着两张银行卡和身份证。26日,大同警方端掉这个窝点,除主犯外所有人全部被抓。

  遗憾的是,由于没有人站出来指认组织者,所以在教育之后,整个传销集团成员都被释放。陈志林事后了解到,除了他和另外一个天津人离开这个组织,其他人依然沉迷其中。

  精明算法下,大学生屡屡中招

  传销离大学生并不远。记者采访得知,网恋、找工作、创业、好友介绍投资等,都可能使他们踏入传销陷阱。

  通过网络,记者联系到大学生网友“追梦”,他曾经身处传销网络8个月。据他介绍,除了以“谈恋爱”为由邀约外,创业赚大钱也是一个最常见的诱因。他当时的团队里以“1988-1995”年龄段的年轻人为主,且多工作了一段时间。“这些人都不安逸,很有想法,对传统工作不满意。于是加入这一行业,梦想着有朝一日发大财。”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杨辉忠告诉记者,目前传销组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类似李文星事件中实施暴力和集体拘禁的;还有一种则不限制传销人员的通讯工具和人身自由,通常通过串门的方式对被害人进行一对一洗脑,通过“国家项目”“感情共鸣”等谎言包装,欺骗被害人自愿加入传销活动。

  多年从事打击传销违法犯罪工作的南京浦口公安分局阳沟街派出所所长李明月介绍,传销中典型的诸如“1040阳光工程”,原本是在美国两个犹太学生发明的一种经济模式,算法很精,公式设计比较科学,分配方案具有欺骗性,传入中国后迅速变种为传销。“这种‘经济邪教’的算法蛊惑性强,容易令年轻人深信不疑、不能自拔。”李明月说,大学生虽然知识水平较高,但初入社会,涉世未深。有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一旦遇到“完美”的方案,立马热血上涌,容易轻信他人,渴望通过这些方案实现创业梦想。

  传销组织的发展过程往往是“杀熟”,大学生把亲戚朋友都招引进来,即使后来醒悟,却已欲罢不能,没有退路,只能继续往下做。“这是有些传销组织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它们不仅对经济产生恶劣的影响,而且严重撕裂人际关系和亲情。”

  情感上的缺失,也是大学生加入传销组织的原因。陈志林的室友小朱向记者透露,一个组织里有个女大学生,“很傻,但是真的心地善良”。传销组织内部“九分是情感,一分是事业”,这个小姑娘将其当作依靠,无论如何解释都难以拉回来。

  打击传销犯罪,要靠社会综合治理

  传销属于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人数多,地域跨度大,资金面广量大,给打击带来很大难度。李明月介绍,传销人员往往采取各种反侦查手段,化整为零隐入居民区,隐匿资金流向,让证据链缺失。同时,这种犯罪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自我调整修复的能力特别强。有的传销组织被打击后,会聘请律师参加法庭庭审,帮助分析法律打击的重点,然后再指导组织完善方案。

  “打击传销犯罪,要靠社会综合治理。”李明月建议,电信运营商应该加强管理,银行也应加大查控力度。同时他呼吁加强地方立法,落实公安、工商、房产、电信、金融等各相关部门的法律责任,“各部门都能主动作为,联手整治,就能有效打击传销犯罪。”

  “一旦误入传销组织,大学生一定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杨辉忠表示,对于限制人身自由的情况,要寻找机会和公安机关取得联系;那些陷入“美丽陷阱”的大学生,一旦发现被骗,必须毫不犹豫报案。

  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处处长郭万牛教授认为,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抱负定位,告诫他们所有成就都来自劳动,“不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寄希望于一夜暴富,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从小事做起。”

  大学生屡陷传销 只能怪自己糊涂?

  提起传销,人人都深恶痛绝,更让人不解的是,近年来破获的许多传销案件中,大学生竟然成为了主要受害人群之一。更有名校高材生成为了传销头目,即便是被警方抓获后,还口口声声坚称自己从事的是正当行业,令人哭笑不得。本应该是高智商人群和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咋就成了传销恶行的猎物?真的只能怪他们自己太糊涂太贪便宜太笨吗?应该深刻反思的绝不仅仅是大学生们自己。

  高校应该深刻反思。大学生进了校门,可不仅仅是教他书本知识就足够的。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应该在求职、社会经验、风险防范等方面给予年轻人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众所周知,目前的北派传销组织大多瞄准了那些求职心切的大学生,而社会经验的匮乏更是让许多年轻学子在面对老道的传销人员时成了待宰的羔羊。如果高校不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指望着年轻的大学生们“生而知之”,怎么可能不接二连三地发生类似李文星一类的悲剧?

  家长们也应该反思。学校固然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任,但家庭对年轻大学生的教育义务也不容忽视。很多家庭里,家长们只知道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对他们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的培养。很多大学生成绩固然不错,却在人情世故方面存在严重短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更是如同没长满羽翼的幼鸟一样缺乏自保能力和意识,传销组织不盯着这样的肥肉难道还会大发慈悲放过他们不成?

  社会更应该反思。传销之恶人人喊打,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是不是打击的力度不够?是不是宣传揭批不够?是不是预防研判不够?更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冒出的大学生身陷传销案中,传销组织已经利用起了互联网“招兵买马”,在这方面有关部门是不是又落到了犯罪分子的后头?让一些招聘网站成为了传销组织扩大成员的利器,有关监管部门不应该出来负责任吗?如果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更规范和更通畅,他们还会屡屡踩进别人步好的陷阱吗?有关部门不该琢磨一下自己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工作是否足够得力吗?

  当然,大学生们自己也应该认真反思。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恼指出,为什么大学生群体会被传销者盯上,恐怕某种程度上也在于大学生群体自身是“有缝的蛋”。找工作时警惕心理不强,听风就是雨,缺少起码的安全防范意识,不骗你骗谁?更让人扼腕的是,一些被骗的大学生被解救后,并不愿意积极配合警方进行调查和破案。或者是觉得丢面子,或者是怕被报复,孰不知自己这等于是在纵容和鼓励犯罪分子。

  总而言之,大学生频频落入传销陷阱,绝非某个群体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多个环节出现了漏洞才给传销犯罪者以可乘之机。曝光传销、打击传销也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个方面做点工作就能万事大吉的。只有各方齐抓共管,让传销这种毒瘤彻底曝于阳光之下,让更多人意识到它的危害和泛滥,才能最终刮骨疗毒去污涤垢。别忙着笑话大学生们“愚笨好骗”了,打击传销你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任编辑:)

关于我们 | 编辑信箱

凯风网版权所有 蒙ICP备160054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559号